如果你家寶寶正處于學齡前,在生活中,你将會不可避免的遇到他哭鬧、發脾氣。在家中我們尚且可以應付,但這種行為發生在公共場合,那麼面對寶寶突如其來的壞情緒,我們該怎麼辦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發脾氣是孩子某種心理需求的表現。嬰幼兒随着生理、心理的發育,接觸的事物會逐漸增多。但是,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和需求,不可能像成 人一樣理智,他們會憑着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決定,任由自己主觀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縱使這些事物對他往往是不宜、不利,甚至是有害的。
如果你的孩子愛發脾氣,你不要輕易地下結論說自己教子無方,首先要盡量了解他們,然後再了解孩子的想法,着手分析孩子發脾氣這種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而且孩子愛哭鬧、太矯情,多半是父母慣的!
健康問題
身體不适會影響一個人的控制能力。通常孩子在不舒服的時候,比如,生病、疲勞、饑餓時易脾氣暴躁,這和大人是一樣的,隻不過大人會表達自己的意志,幼兒大多 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身體不适的感覺。是以,往往通過哭鬧來傳達資訊。有經驗的媽媽善于結合情境和孩子的情緒狀态判斷他的身體狀況,以避免孩子發脾氣。
有求必應
父母如果過分溺愛孩子,任其為所欲為,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傾向利用父母的讓步和妥協,以實作自己的願望,即使在公衆場合,孩子也會毫無顧忌,稍不如意便會大哭大鬧。
模仿成人
家長的言行是孩子行為的一面鏡子,父母愛發脾氣,難免會讓孩子也形成愛發脾氣的習慣。有些大人遇事很容易大發雷霆,若父母或老師容易發怒,孩子就會模仿他們。許多父母在兒女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有可愛的影子,也有易怒暴躁的形象。
遭受挫折
挫折感也是孩子發脾氣、哭鬧的主因之一。兩三歲的孩子成長得很快,有一種強烈的想自立、想掌控事情的願望,卻常常被大人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礙。這時孩子會對自己有限的能力感到沮喪,對自己的無能感到憤怒,是以要發洩。
那在面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有什麼好的辦法解決呢?
保持冷靜
在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千萬要保持冷靜,因為發火的父母會使孩子更加惱火。你可以發洩怒氣,但是不要針對自己的孩子,畢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父母要 用溫柔、商量的語氣跟孩子講話,詢問他是不是累了或者身體不舒服。如果孩子因為身體不舒服而發脾氣,此時你應該對他表示同情,因為這時他發脾氣并不是無理取鬧。
轉移注意力
有時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餓了、困了或者是待在超市裡的時間太長讓他煩躁了。父母遇到這種情況,也不應該立即跟着不耐煩和發脾氣,而是要試圖分散他的注意力,跟他說些有意思的話,看到白菜,講個白菜的兒歌,看到手紙,編個唐老鴨和手紙的故事。你還可以讓他加入挑選食物、幫忙找鞋店、為你讀購物清單等活動當 中去,如果父母邀請,孩子是願意幫父母幹這些事的,這都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忙得沒有時間發脾氣。
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
發脾氣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是以父母平時應該注意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識。例如,讓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進櫃子裡,睡覺起床後把小枕巾蓋在枕頭上,久而久之,這些小事會幫他學會限制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習慣。
深呼吸
當發現寶寶情緒即将爆發時,可以讓孩子跟你一起做深呼吸。最好給孩子做示範,動作可以誇張一些。深呼吸5-6次之後,孩子就不會像之前那樣生氣了。
畫畫
等到孩子大一些,可以了解大人表達時,你可以讓孩子把''生氣''在紙上畫出來。這也是一個宣洩負面情緒的好辦法。
跟孩子聊天
對于已經能表達自己需求的孩子,大家可以問問孩子為什麼不高興,怎麼做才能讓他更加舒服。比如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弄壞了,他要求對方賠一個。這時候家長可以讓對方家長配合自己,然後跟對方家長說明原因,一般會得到了解。
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
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大哭時,會立即抱起他讓他不要哭,甚至威脅孩子。這樣做隻會讓孩子哭得更加厲害,即便孩子這次暫時不哭,但是以後遇到類似事情還是會哭。
其實,看到孩子哭,大家真的不要太着急。要知道,''哭''可是一種效果非常好的額情緒宣洩的方法。如果影響到周圍的人,大家可以将孩子抱到一個安靜的地方,讓孩子先冷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