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較真丨“20歲,去醫院查出癡呆”,這真的有可能嗎?

較真要點:

按《20歲,去醫院查出癡呆》作者的自述,她更可能是輕微主觀不适,還沒達到疾病的臨床診斷标準。年輕人得癡呆的幾率比老年人低得多,其診斷的過程必須由專業的醫務人員進行。

查證者:胡遠東|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科普分會青年委員

較真丨“20歲,去醫院查出癡呆”,這真的有可能嗎?

不久前,一篇題為《20歲,去醫院查出癡呆》的文章引發了不少年輕人對癡呆問題的關注。這篇文章中描述的情況真的是老年癡呆嗎?年輕人得癡呆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一、什麼是老年癡呆?案例中的情況真的是嗎?

老年期癡呆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老年期常見的一組慢性進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由阿爾茨海默病(AD)、血管性癡呆(VaD)、路易體癡呆(DLB)、帕金森病癡呆(PDD)、額颞葉癡呆(FTD)等進行性大腦結構的器質性損害引起的進階大腦功能障礙,導緻患者在意識清醒的狀态下出現的持久性、全面性智能減退,表現為記憶力、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抽象思維能力、語言功能減退,情感和行為障礙,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喪失。

網文中的案例是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因為記不住東西、忘東西忘得比較快,記憶認知門診的醫生告訴她“沒有什麼事,回去吃點藥”,作者去買藥發現醫生給她開的藥中寫着“适用于血管性癡呆、老年性癡呆等疾病引起的記憶與智能障礙”,然後作者就寫了這篇題為《20歲,去醫院查出癡呆》的文章。其實,從這個就醫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首先醫生并沒有要求他做進一步的檢查(不需要鑒别診斷),也沒有做更多診斷、治療方面的交代,說明作者的情況更可能是由于作息不規律、缺乏睡眠等原因導緻的輕微主觀不适,還沒達到疾病的臨床診斷标準。

不妨打個比方,我早上出門,在小區門口有隻四隻腳的動物朝我叫了兩聲,然後我到辦公室還心有餘悸,對我叫的動物是四隻腳,獅子老虎可不都是四隻腳麼?于是我就打開電腦,寫了一篇《早上,我在小區門口遇見了一頭獅子》,顯然,那隻對我叫的動物是野貓野狗的可能性遠大于是獅子老虎。

二、年輕人會得老年癡呆嗎?與哪些因素有關?

顧名思義,“老年期癡呆”在老年人群的發病率顯著高于其他年齡組人群,我國60歲以上人群癡呆患病率為 7.2%,全球平均水準為6.2%。而在年輕人中的患病率中要低得多,英國一項研究的結果是30至65歲人群癡呆症患病率為54/10萬,45至65歲人群為98/10萬,日本一項研究的結果是18-65歲的人群中,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率為42/10萬。柳葉刀上的這張圖檔很好地顯示了作為癡呆主要病因的阿爾茨海默病患病率随年齡增長的趨勢,如圖可見,在55歲以前該病的發病率是極低的,到了65歲以後才迅速增高。

較真丨“20歲,去醫院查出癡呆”,這真的有可能嗎?

圖注:各年齡段癡呆的患病率,紅色線為男性、藍色線為女性。圖檔來源:Lancet Neurology

引起老年期癡呆的各種疾病基本都是多因素緻病的,以占最主要地位的阿爾茨海默病為例,既包括年齡、性别、遺傳這樣的不可改變因素,也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煙飲酒、心腦血管疾病這樣的可改變因素。

顯然,要降低老年癡呆風險,就要從上述可改變危險因素入手,将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範圍,戒煙、限酒、控制體重,治療各種合并的慢性疾病。與其他慢性疾病有所不同的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風險似乎和教育程度以及智力活動有很大的關系,更高的教育程度、增加複雜性智力活動尤其是與人打交道的活動都可以對阿爾茨海默病起到保護作用。

維生素是否具有降低風險或改善認知障礙的作用也是老年癡呆的研究領域之一,一些低品質或中等品質的證據顯示認知障礙與較低的維生素B水準有關,而補充維生素可以起到預防癡呆的作用,但是目前還缺乏高品質的證據證明這種假設。

三、存在所謂的老年癡呆“征兆”嗎?

如果我們把“征兆”認為是疾病的早期表現的話,那麼答案是肯定的。常見的老年癡呆早期表現包括影響日常生活的失憶;難以有計劃地解決問題,在完成原本熟悉的任務時出現困難;時間感或空間感混亂;難以了解視覺圖像和空間關系;語言表達出現問題;把東西放錯地方,失去回溯步驟的能力;判斷力變差;工作和社交障礙;情緒和性格改變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僅僅根據某些獨立的表現是無法診斷是否患有老年癡呆的,臨床上要結合起病的過程、認知損害的惡化程度與過程,并使用專業量表進行評估,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診斷,診斷的過程必須由專業的醫務人員進行。

本文編輯:ryanding

關注【較真】,擷取更多靠譜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版權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家族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