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孩子之前,我一直以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性格的形成,完全取決于環境和家庭教育。
有了孩子以後,才發現,每個孩子從一出生,就自帶性格。
有的孩子天生比其他孩子暴躁,有的孩子天生敏感,有的孩子好動,有的孩子安靜……
這一點神經生物學和遺傳學早已驗證。
每個人會被配置設定一個什麼性格的孩子,就像抽獎一樣,完全是随機的。
然而,我很榮幸地被配置設定了一個天生暴躁,愛吵鬧的孩子。
從那以後,“如何才能控制住自己,不發火?”成了我生活中最難解的題。

還好,我一直在努力,通過和孩子的一次次“巅峰對決”,我最終找到了"控制不住發火"的真正原因,讓我找到了解脫的出口。
01、陰影小孩
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三個自我:陰影小孩,陽光小孩,成人自我。
前兩個自我,很少被我們覺知,他們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但卻在90%的時間裡影響着我們的行為。
成人自我是那個我們有意識的理性自我,雖然我們能感覺到它,但情緒來的時候,它的反應總是滞後的。
這也是為什麼每次發完火,我們又開始内疚,自責,覺得自己剛才做錯了的原因。
因為,情緒來的時候,真正主宰我們的是那個陰影小孩。
當我對孩子發火的當下,我隻能感覺到怒火中燒的感覺,但當我坐下來,寫情緒日記的時候,我卻看見我的陰影小孩在呐喊。
小時候,家裡三個孩子,我是老小,總會被姐姐他們壓在下面,讓我感覺自己很無能。
我吸收了“我不夠好”的信念,這個信念深深紮根在我的潛意識裡,成年後,依然時不時跳出來,影響我的行為,讓我變得沮喪無力。
當孩子鬧情緒,怎麼也哄不好的時候,特别是在外人面前,這種無能感就會冒出來說,“連個孩子都管不好,你真無能”。
成年後的我,學會了用憤怒掩蓋這種無能,變成一種踢貓效應。把這種負面能量沖着最弱小的孩子發洩。
但好消息是,陰影小孩和現實中的小孩一樣,當他被關注,被充分重視以後,就會心滿意足地走開,能自己玩好一會。
是以,當我開始看見他,傾聽他,并用成人自我關愛他時,他就慢慢被療愈了。
下次再遇到孩子不聽話哭鬧不休時,我會很少被這個陰影小孩控制。
因為我找到了最治标的暫停鍵,就是對自己說:
“沒關系,即使沒有做到,我還是個好媽媽,我的價值不隻源于處理好這次沖突。”
一次次這樣做,最後,這個聲音變成了我自己内心的聲音。
我發現,我發火的次數真的越來越少了。
02、自負情結
當孩子沖我發脾氣,甚至摔東西時,他隻是在表達他需求沒被滿足的不滿和痛苦。
但我卻把它視為對我的挑戰,對一個父母權威的挑戰。
這種時候,我的第一想法,就是讓他知道誰才是老大。
這種對抗,不再是一個父母對孩子的管教,而是演變成了兩個小孩之間的權利争奪。
有時候我還會自欺欺人地認為,我是在給他立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但當我冷靜下來反思自己的行為時,我發現如果真心出于愛孩子,去立規矩,是不需要有憤怒情緒的。
我隻需要客觀表達我對他行為的看法,我對他的希望。他如何選擇是他的事情。
或者我需要看到他是因為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去了解他内心的痛苦。并向他表達我的關愛,這其實就是在看見和照顧他的陰影小孩。
而我隻是在用憤怒虛張聲勢,試圖通過憤怒去壓制孩子,讓他服從于我。
而這一切的想法,都源于自負情結。
做父母,最難,最重要的其實是,克服自負情結,不要把孩子當成你的附屬品,而是把他當成一個獨立完整的人看待。
這樣你才能真正尊重他,愛他。
03、焦慮恐懼
每個父母都有一個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完美小孩。
過去當我看到孩子身上某些缺點時,就會很抗拒,甚至焦慮,恐懼。
“他要是一直這樣,以後長大了可怎麼辦?”然後就是一連串的負面聯想。
有時也會不自覺拿他這個缺點去和别人家孩子比較,變得更加焦慮。
通過寫情緒日記,我清楚地看到,這其實隻是我的焦慮。
焦慮是什麼,焦慮是對未來的恐懼。
這種恐懼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未來充滿不确定性,現在就開始擔心,不僅不會讓事情變好,隻會徒增煩惱。
孩子就像花朵一樣,有向陽性,作為父母,如果我們能經常用愛澆灌他,他自會長成他想成為的樣子。
我開始放下這些愚蠢的焦慮,改變我能改變的,接受我無法改變的。好好愛我的孩子。
完美的父母就像海市蜃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更沒有完美的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要敞開懷抱,接納這種不完美,因為恰恰是這種不完美,才是産生改變的利器。
孩子就像是一個天使,他的到來,就是給父母一次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
隻要我們帶着覺察,慢慢和自己的過去聯結、和解。我們就會成為越來越好的父母,越來越好的自己。
歡迎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