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我的朋友們,請記住這一點:沒有壞的雜草或者生而即惡的人,隻有糟糕的培育者”

——雨果《悲慘世界》

今天要講的真實故事,雖然發生在德國,卻與“精英”“高階層”“鍍金”這些字眼毫不沾邊,它似乎不經意間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主角是一群十幾歲的孩子,大多是難民或受生活所迫,舉家遷徙到德國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城鎮,帶着各種各樣的文化障礙、心理問題,在社會底層掙紮求存。

而帶這些孩子的班主任——巴赫曼先生,本來是學社會學的,辍過學、當過歌手、搞過雕塑……

反正他志不在當老師,跟學校的正經嚴肅八字不合,是個喜歡自由快樂的普通老頭,為了養家糊口才勉強做了教師這份工作,有時候遇到學生提問還得懵逼撓頭:“哎呀,我也不曉得,等我查一查……”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就是這樣一群注定不好帶的學生,和一位看上去不太靠譜的老師,卻偏偏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松弛随意中發生的教育

大冬天的早上,學生睡眼惺忪來到教室,面前沒有堆積如山的課本、作業,空空蕩蕩的桌面成了學生睡回籠覺的好地方。

巴赫曼先生随意地囑咐學生:困的話就再睡會兒,順便等等遲到的娃。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媽耶,如此和藹溫柔的老師,直接讓我豔羨了!

想想生活中我們經曆的早起上學:孩子早上6點苦大仇深起床,不停被催快點别磨叽,來到學校老師一遍遍強調紀律、嚴懲遲到……上個學恨不能跟打仗一樣,怎麼可能有集體補覺這種好事?

回頭想想,學生心中對上學産生的緊張感、敵對感,是否很可能與那些違背天性的嚴格有關?

這班裡更“過分”的還在後頭。

上課時間,大多數時候學生們的坐姿是這樣的: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橫着豎着半躺着的都有,閱讀時間甚至可以坐到桌子上、靠到沙發上、鑽桌子底下,随你高興。

就差套個睡衣再來雙拖鞋,就跟宅家放松時刻沒差别了。

想想小時候不論在家還是學校,時刻被要求坐直坐正,坐不好還要被罰站,着實酸了。

而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們,就是如此随意松弛地對待上課這件事。

其實,上課、學習本來就應該是普通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樁樁件件小事上都要細摳、特殊照顧,反而更容易激發反感情緒。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他們的教室裡,還擺放着各種各樣的樂器,有時候上課不帶勁了,巴赫曼先生就随時和學生組個樂隊來一曲兒。

這天剛好随意唱起一首好聽的歌,歌詞剛好碰上關于兩個相愛的男孩子……

一個女生聽得直搖頭——在她的認知裡,這樣的事情是很“惡心、不正常”的。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我見過也有孩子和家長聊過此類話題,家長一聽就如臨大敵,馬上就灌輸給孩子:“這是不對的,你可不能這樣啊……”

反正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自己偏向的立場植入孩子腦海裡,讓孩子無法客觀理性地看待問題。

而巴赫曼先生是怎麼做的呢?

他既沒有贊同女生的觀點,也沒有批評她的想法,而是繼續随意地詢問:

“為什麼覺得惡心?” “是因為什麼事情?” “還是有其他人告訴你這樣惡心?”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不論從前的價值觀是什麼,在這個讨論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與自己認知裡的“唯一正确”去辯論的過程。

問題的價值,正是在于問題背後引發的東西,而不是問題本身。

以小見大,這正是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方式,而不是用一個非黑即白的道理去套住孩子、刻闆化孩子的思維。

這樣的方式也貫穿于巴赫曼先生的教學活動中。

比如國文課上,他用講故事的方法把文法、寫作的知識穿插其中,講到關鍵情節,還會邀請大家一起讨論,接下來故事該如何發展,劇情如何推進,捎帶手給學生創造了運用所學的機會。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數學課上,他把做了記号的乒乓球放進袋子裡,讓學生排隊抽取,親身體驗、自己去了解什麼是運氣,什麼是機率。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巴赫曼先生就是這樣在各種随意的小事中,抓住了教育中的一個重點——對孩子沒有評判,多去傾聽,多去觀察,給孩子創造自由寬松、深入思考的環境。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而非強行洗腦灌輸

學生在課堂上突然提出讓大人頭疼并諱莫如深的話題,在巴赫曼先生這裡很常見,因為每個孩子都被允許自由表達見解。

這天,兩個學生突然意見不和。

男生覺得婚姻裡丈夫更辛苦,早出晚歸,賺錢養家,可妻子就在家裡享清福。

一個女生聽完氣急了,當即反駁道:“妻子在家要做家務,拉扯孩子也不容易,如果大家能夠互相尊重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多事了……”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大家都各自抱着自己的想法理由,再聊下去可能會變成大型撕X現場。

這時,巴赫曼先生及時出手,把問題拉回到女生自己提出的問題上:尊重從何而來?

經過讨論,這個女生給出了一個富有哲學魅力的答案——由愛而生。大家紛紛稱贊,站在對立面的男生也欣然接受,話題美滿結束。

在引導學生讨論、探索答案的過程中,巴赫曼先生也會注意不讓學生自我設限,總是用開放包容的心态去化解一個個“死局”。

比如當一個孩子因為另一個孩子的無心之過而哭時,人們通常會着重去安慰那個哭泣的孩子,忽略另一個。

而巴赫曼先生,安慰哭泣的孩子同時,也會對那個因“不是故意的”而感到委屈的女生說:“她哭不一定是因為你的話,也許是因為你的話讓她聯想起了其他的事情”。

“是什麼其他的事情呢?曾經的創傷?為什麼會聯想到?我為什麼會不小心說出這句話……”

本該尴尬到以後互相不再理睬的兩個孩子,便會這樣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交流,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和關愛。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和所有班級一樣,這個班級的孩子也有成績高低之差。

巴赫曼先生提議,由成績好的學生幫助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遭到了好學生傑米的強烈抗議。

抗議的理由是:他們自己學不好,關我什麼事,自己的錯應該自己承擔。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咋辦?責怪傑米自私自利、沒有集體主義精神,強制要求他接受?還是讓成績差的娃放棄尋求幫助,硬着頭皮自己去努力?

巴赫曼先生沒多說什麼,引導另外一個曾經的“差生”主動分享了自己逆襲的經驗以及心路曆程,那些難處、掙紮,讓有過相似經曆的孩子也紛紛加入分享。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對話間,傑米越來越沉默,同學的一些經曆引起了他的共鳴,他對“差生”産生了深深的共情,主動接受了幫助他們提高成績的任務。

如果沒有接納和了解,沒有感同身受,再怎麼強行灌輸洗腦,孩子都無法發自心底主動去做,恰似強行給公雞塞米。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以強權威壓告知孩子标準答案。

身為教育者,我們也不必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隻需要做一個有心人,創設開放的讨論空間,引發孩子持續深入的思考,讓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比成績更重要的事

這個班級的故事,被拍成了紀錄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片子獲得了許多獎項。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鏡頭裡,巴赫曼先生給孩子們上着一堂堂生動的課,鏡頭外的觀看者,仿佛也跟着蹭了一節溫暖深刻的教育課程。

沒有波瀾壯闊、說教煽情,隻是一個老師和學生們平凡的日常,卻讓我們看到了對孩子情緒問題、溝通問題、人際問題體貼入微、真誠有效的處理,感受到兩代人之間交流的順暢。

當這些問題不再困擾着孩子,他們才能輕裝上陣,帶着動力飽滿的狀态,展開終身學習、不斷拓寬自我的生命格局。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巴赫曼先生的學生,最後都成績優異,實作所謂的遠大理想了嗎?

有個女生學習成績不太好,夢想當歌手,但礙于家庭清貧,她的父親不接受這“不切實際”的夢想。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得知情況後,巴赫曼先生選擇支援孩子的夢想,但沒有去強行說服家長,而是拿起吉他為女生伴奏,請孩子的父親來聽聽女兒的歌喉。

終于,女孩的父親露出了驚喜笑容,轉變了自己的看法——原來他一直不知道女兒天賦這樣好。

還有個孩子臨畢業時突發奇想,要去給理發師當學徒,巴赫曼先生沒有否定這種想法,而是勸他先去了解下這個職業再做決定,順便指出他身上還有打拳擊這個特長,也是不錯的發展道路。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身為班主任,巴赫曼先生頭上頂着學生成績的KPI,大家一樣要面對升學的焦慮和壓力,但他更傾向于耐心傾聽學生、家長的想法後再給出相應的建議和幫助,而不是一味打雞血硬要孩子走一條不适合的路。

這群孩子注定不好帶,老師卻把他們培養成了“精英”

即便心裡百般不樂意,也還是得給學生打分……

畢業前的最後一堂課上,巴赫曼先生舉着孩子們畢業前最後的成績單,令人動容地說:

“這些成績隻是暫時的,它不是真正的你們,你們與它截然不同。 分數根本無法代表你們,它隻是某一瞬間的影像,記錄了你們在各科的表現。 優與劣都不重要,更加重要的是,你們都是很棒的孩子和年輕人。 你們都非常真誠,也要繼續堅守這份純真。”

是啊,人生道阻且長,卷面上的成績不過是太小的一粒微塵,外面還有更廣闊的天地。

不論選擇怎樣的道路,隻要擁有自信健康的心态,能夠辯證看待人生的各種起伏,習得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何愁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呢?

生命本身,自帶向上蓬勃之力,正如開頭雨果的名言:沒有壞的雜草或者生而即惡的人,隻有糟糕的培育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