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生是長跑,孩子要慢勝

孩子的早期教育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學習習慣、态度以及思維方式等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早期教育引導不當,就會使孩子産生厭學心理,甚至造成一些不良的後果。

是以,不論采取何種早教方式,或是選擇何種教育理念,根本的出發點都是引導孩子成為快樂學習的主人。一方面想讓孩子盡可能多地超過他的同齡人,一方面用孩子的一些成績來炫耀,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也是很多父母在教育方法上的失誤。

時下有一句很流行的口号: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應着這句話,做父母的紛紛為孩子制訂了各種學習計劃,請家教,報教育訓練班,上貴族學校,争先恐後,忙得不亦樂乎。

還有一句話是: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于是,不論自己怎樣辛苦,做父母的都要想盡辦法,為孩子做好一切超前教育,讓孩子有一個好的開端。

教育孩子确實是一件大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也可以了解。教育好孩子,讓孩子有一個好的開端,也确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父母想盡辦法,讓孩子去按照成人為他們設定的各種模式去學習,去參加各種他們喜歡或者讨厭的學習班,這樣急功近利的教育,就一定能給孩子一個美好的将來嗎?

也有父母說:“沒辦法啊。如果我們給了他快樂的童年,那麼,我就沒法給他一個好的未來了。”拳拳之心,讓人生出很多感慨。但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别,這樣的教育究竟會産生什麼樣的結果,不免讓人心生疑問:這樣下去,會不會拔苗助長?這種教育方式會不會讓我們得到當初所想要的結果?

前些年,我曾在報紙上看到有小孩能記住圓周率後面的幾百位數字。當時覺得那個孩子很了不起,現在想來,我卻為那些作秀式的教育感到悲哀,想想他該是犧牲了多少孩子應有的玩樂時間,才記住那些毫無意義、我永遠也無法記住的毫無規律的數字?一方面想讓孩子更可能多地超過他的同齡人,一方面用孩子的一些成就來炫耀,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也是很多做父母的在教育方法上的失誤。

現實生活中,很多起點高的孩子,到後來并不一定跑在最前面。很多時候,他們甚至跑在了衆多孩子的後面。

王安石在他的《傷仲永》中講述了一個天才小孩最終變得和常人無異的故事。其實,現在很多小孩的成長之路也和仲永類似。孩子初生之時,父母往往為他的每一分成長感到驕傲,生怕他受到一絲挫折。當他稍長,父母總是不惜餘力地為他的前途作無數的設想,盡自己所能去為他掃清前進路上哪怕是一絲的障礙物。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人生之路,并不是越順利越好,也不是起點越高越好。“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起步太猛、起點太高,遇到的挫折也就越多。有些孩子因為前面過于順利,沒有遇到什麼挫折,也就沒有多少應付挫折的經驗。當困難來臨時,他們往往不知道應該怎樣應對,結果一下子就被擊垮了,從此一蹶不振。

有兩個人去沙漠裡植樹。等樹種下後,其中一個剛開始還給樹澆水,但澆了幾天水以後,就不管了,任由樹木自己生長;而另外一個人對自己種下的樹苗一直精心管理,他每天給樹木澆水,定期給樹木施肥。後一個人種的樹長勢非常好,他心裡常常笑話另一個種樹的人,因為那個人種下的樹生長得非常緩慢,而且顯得非常矮小。

可是,等到了夏天,突然刮起了一場大風。大風過後,那些精心養護的樹木竟然全部被連根拔起,而另一個人種的樹卻損傷很小。

平時種樹種得精心的人感到詫異,于是另一個人告訴他:“我種的那些樹因為平常不澆水,為了找到生長所需的水分,就拼命把根一直向地下紮,是以大風刮不倒它們。”

父母教育孩子是否可以借鑒一下在沙漠中植樹的經驗呢?成長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不是越快越好。要長成參天大樹,就得經曆自然界的風吹雨打。那些溫室裡培育出來的花草,或者是人工管理得好的樹木,往往在面對風雨時顯得弱不禁風。古語中有“大器晚成”一說,這是很有科學道理的。很多成大器的人并不是天生具有過人的天賦,也不是靠别人給他很高的起點,他們大都是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責任編輯:李東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