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了解ADHD】多動症是病嗎?

導 言

這幾天,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中文簡稱“多動症”)家長互助群的家長們在互相訴苦,其中一位媽媽的發言令所有人産生心酸共鳴:自從孩子确診後,同學和老師都不了解ADHD是什麼,會說孩子神經病,再加上我們孩子有服藥,孩子現在自己都覺得自己不是正常的。我作為孩子媽媽,嘴巴很笨,都不知道該怎麼向同學和老師解釋,更不知道怎麼安慰孩子,有時自己也在懷疑,我的孩子真的是神經病嗎?

【了解ADHD】多動症是病嗎?

不知道其他人看到這段話是什麼感覺,我本人是感到非常生氣!一直以來都在跟大家強調,不要給孩子貼标簽,“标簽行為”帶給孩子的負面能量是很難驅散的,更何況是“神經病”這種對兒童乃至青春期少年具有極大殺傷力的稱号。

A娃家長們必須好好看看這篇内容了,教你正确認知ADHD,強大自己的内心承受力,用知識武裝自己,為污名化自己孩子的評價做反駁。

#01

承認ADHD是一種發育性行為障礙

首先,我們仍舊建議家長面對真實,接納關于ADHD的客觀認知:ADHD是一種78%基于前額葉與基底核等區域的發育遲緩導緻的先天性的發育性行為障礙,它具有相應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了解ADHD】多動症是病嗎?

也就是說,患有ADHD的孩子不是“不努力”、“品德有問題”,而是他們本身發育過程中的“某些能力不足、有缺陷”。這種不足不是家庭養育方式帶來的,也不是ADHD兒童主觀故意的。

我們也十分了解家長們對ADHD的确診持回避、否認心态的原因——病恥感作祟。感冒、近視、老花是沒有病恥感的,但精神心理/行為障礙類的病恥感是很強的。我們需要克服這種感受,ADHD類似近視老花,是人存在弱項需要矯正而已。

由于大衆對ADHD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甚至存在不少誤解,而這些對ADHD的錯誤了解造成了ADHD患者和家屬群體的病恥感,破壞了醫患之間的信任關系,使某些患兒和家長拒絕承認、拖延或拒絕接受治療。

#02

否認ADHD是神經病

就如同文章開頭的那位媽媽所言,老師同學都覺得A娃是“神經病”,孩子在吃藥就覺得自己是“有病”,由于不具備相關的知識,媽媽無法反駁别人對孩子的惡意評判、安慰不了自己的兒子,甚至自己也産生懷疑。

在這裡明确告訴所有人:ADHD和神經病完全不相幹。且大衆認知裡長期都有對“神經病”的污名化行為。

【了解ADHD】多動症是病嗎?

神經疾病是一種器質性疾病,而非精神類疾病,比如腦中風、神經感染性疾病、癫痫、帕金森、腦惡性良性腫瘤占位、周圍神經病變等。你是不是發現自己一直以來都誤解“神經病”了?

然而這一科普的重點不在于“ADHD不是什麼”,而在于我們對ADHD的“标簽化”。困擾我們的不是 ADHD 本身,而是我們對 ADHD 的看法。當家長、老師、同學,無論孩子身處哪個環境中都被人反複陳述“你是個注意力不集中的A娃”,孩子就會在内心反複加強自我刻闆認知,并承認、自暴自棄:我就是這樣的差勁小孩。

是以,我們否認ADHD是神經病,反對任何對孩子上标簽的行為。家長們需要做的其實更簡單:放正心态,陽光面對。

#03

A娃家長如何面對真實

當我們家長願意承認“ADHD是疾病”,可以理性否認ADHD的任何标簽化,基本是從内心破除了病恥感作祟。而這種承認的前提在于:

贊同“孩子成長的不确定性”——願意接受A娃同樣是正常孩子,在資訊輸入/輸出上不存在障礙,主要是多動,注意力、控制力相對較弱。

擁有足夠的“ADHD知識庫”——A娃的家長是需要一個學習過程的,通過知識消化幫你弄懂ADHD這件事。

在孩子教育上有“獨立見解”——能夠開放和批判資訊,家長永遠是最了解孩子、最會教育孩子的老師。很多家長在ADHD幹預治療中沒有自己的體系認知,盲目跟從,最終卻導緻效果低下。我們要接納新觀點,同時用自己的認知選擇接受。

總結

作為心智成熟的成年人,父母需正視ADHD是一種疾病,而且承認ADHD與A娃是天然共存的。父母接納了它,就能真正接納自己的孩子。同時在對待孩子的時候,應以充滿愛護的态度,呵護A娃過度敏感的内心:給孩子的缺點找到另一個角度的解釋,适當放大他的優點,并一起克服疾病症狀導緻的“弱點”。

正如ADHD家長互助群中永鑫爸爸所說的:當我們的孩子确診ADHD後,千萬别把他看成一個病人,更不要貼上未來學渣的标簽,接納現實,個性化解決問題,才能使孩子得以更好發展。如何當好A娃的家長,從拿到确診書那一天就開始了修行之路。

這條修行之路或許并不短暫,且充滿了家庭情緒的崩潰與再建立、家庭經濟的付出與抉擇、甚至可能是事業發展與家庭陪伴的取舍,如何開始并堅持這趟修行,或許是每個A娃家庭面臨的第一個選擇。

這或許也是人生給予A娃家庭重新認識生命厚重的一次機遇。

本文經由

廈門市仙嶽醫院兒童心理科

副主任醫師吳為閣、主治醫師鄭微

稽核釋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