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了解ADHD】多动症是病吗?

导 言

这几天,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中文简称“多动症”)家长互助群的家长们在互相诉苦,其中一位妈妈的发言令所有人产生心酸共鸣:自从孩子确诊后,同学和老师都不理解ADHD是什么,会说孩子神经病,再加上我们孩子有服药,孩子现在自己都觉得自己不是正常的。我作为孩子妈妈,嘴巴很笨,都不知道该怎么向同学和老师解释,更不知道怎么安慰孩子,有时自己也在怀疑,我的孩子真的是神经病吗?

【了解ADHD】多动症是病吗?

不知道其他人看到这段话是什么感觉,我本人是感到非常生气!一直以来都在跟大家强调,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标签行为”带给孩子的负面能量是很难驱散的,更何况是“神经病”这种对儿童乃至青春期少年具有极大杀伤力的称号。

A娃家长们必须好好看看这篇内容了,教你正确认知ADHD,强大自己的内心承受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为污名化自己孩子的评价做反驳。

#01

承认ADHD是一种发育性行为障碍

首先,我们仍旧建议家长面对真实,接纳关于ADHD的客观认知:ADHD是一种78%基于前额叶与基底核等区域的发育迟缓导致的先天性的发育性行为障碍,它具有相应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了解ADHD】多动症是病吗?

也就是说,患有ADHD的孩子不是“不努力”、“品德有问题”,而是他们本身发育过程中的“某些能力不足、有缺陷”。这种不足不是家庭养育方式带来的,也不是ADHD儿童主观故意的。

我们也十分理解家长们对ADHD的确诊持回避、否认心态的原因——病耻感作祟。感冒、近视、老花是没有病耻感的,但精神心理/行为障碍类的病耻感是很强的。我们需要克服这种感受,ADHD类似近视老花,是人存在弱项需要矫正而已。

由于大众对ADHD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甚至存在不少误解,而这些对ADHD的错误理解造成了ADHD患者和家属群体的病耻感,破坏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使某些患儿和家长拒绝承认、拖延或拒绝接受治疗。

#02

否认ADHD是神经病

就如同文章开头的那位妈妈所言,老师同学都觉得A娃是“神经病”,孩子在吃药就觉得自己是“有病”,由于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妈妈无法反驳别人对孩子的恶意评判、安慰不了自己的儿子,甚至自己也产生怀疑。

在这里明确告诉所有人:ADHD和神经病完全不相干。且大众认知里长期都有对“神经病”的污名化行为。

【了解ADHD】多动症是病吗?

神经疾病是一种器质性疾病,而非精神类疾病,比如脑中风、神经感染性疾病、癫痫、帕金森、脑肿瘤占位、周围神经病变等。你是不是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误解“神经病”了?

然而这一科普的重点不在于“ADHD不是什么”,而在于我们对ADHD的“标签化”。困扰我们的不是 ADHD 本身,而是我们对 ADHD 的看法。当家长、老师、同学,无论孩子身处哪个环境中都被人反复陈述“你是个注意力不集中的A娃”,孩子就会在内心反复加强自我刻板认知,并承认、自暴自弃:我就是这样的差劲小孩。

因此,我们否认ADHD是神经病,反对任何对孩子上标签的行为。家长们需要做的其实更简单:放正心态,阳光面对。

#03

A娃家长如何面对真实

当我们家长愿意承认“ADHD是疾病”,可以理性否认ADHD的任何标签化,基本是从内心破除了病耻感作祟。而这种承认的前提在于:

赞同“孩子成长的不确定性”——愿意接受A娃同样是正常孩子,在信息输入/输出上不存在障碍,主要是多动,注意力、控制力相对较弱。

拥有足够的“ADHD知识库”——A娃的家长是需要一个学习过程的,通过知识消化帮你弄懂ADHD这件事。

在孩子教育上有“独立见解”——能够开放和批判信息,家长永远是最了解孩子、最会教育孩子的老师。很多家长在ADHD干预治疗中没有自己的体系认知,盲目跟从,最终却导致效果低下。我们要接纳新观点,同时用自己的认知选择接受。

总结

作为心智成熟的成年人,父母需正视ADHD是一种疾病,而且承认ADHD与A娃是天然共存的。父母接纳了它,就能真正接纳自己的孩子。同时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应以充满爱护的态度,呵护A娃过度敏感的内心:给孩子的缺点找到另一个角度的解释,适当放大他的优点,并一起克服疾病症状导致的“弱点”。

正如ADHD家长互助群中永鑫爸爸所说的:当我们的孩子确诊ADHD后,千万别把他看成一个病人,更不要贴上未来学渣的标签,接纳现实,个性化解决问题,才能使孩子得以更好发展。如何当好A娃的家长,从拿到确诊书那一天就开始了修行之路。

这条修行之路或许并不短暂,且充满了家庭情绪的崩溃与再建立、家庭经济的付出与抉择、甚至可能是事业发展与家庭陪伴的取舍,如何开始并坚持这趟修行,或许是每个A娃家庭面临的第一个选择。

这或许也是人生给予A娃家庭重新认识生命厚重的一次机遇。

本文经由

厦门市仙岳医院儿童心理科

副主任医师吴为阁、主治医师郑微

审核发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