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兒當街打媽媽上熱搜,媽媽卻被全網譴責,她做錯了什麼

點亮自己、照亮他人,愛的教育就是未來

12月20日,江蘇常州一名15歲的女孩在路上毆打母親上熱搜,但了解事情原委後,崩潰的女兒卻激起了廣大網友的同情。

女兒當街打媽媽上熱搜,媽媽卻被全網譴責,她做錯了什麼

據女孩自己介紹,自己手機壞了之後,媽媽承諾如果她考試成績能進步5名,她就資助孩子2000買手機。

而女孩為了買自己想要的手機,不僅一個學期努力學習真的進步了5名,還省吃儉用打工攢下了4000元。

可女孩興高采烈地和媽媽來到城裡,當媽媽知道舊手機可以修好之後,就反悔了,不止如此還各種數落教育,看到越來越多人圍觀,女孩情緒失控,當場崩潰了。

女兒當街打媽媽上熱搜,媽媽卻被全網譴責,她做錯了什麼

抛開事件的具體細節不論,作為父母,我們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但很多時候,其實作實并不允許。

就像視訊中的母親,想要通過買手機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包括支援孩子去打工掙錢,體會掙錢的不易,初心其實并沒有錯。

但之是以會讓孩子情緒崩潰,做出打母親這樣不合常理的事情,當然直接原因是媽媽毀諾,并且在大庭廣衆之下訓孩子,但更深層的,其實媽媽通過這種物質獎勵的方法,本身就有風險。

01 物質獎勵的方式并不好

女兒當街打媽媽上熱搜,媽媽卻被全網譴責,她做錯了什麼

很多時候作為父母其實我們是習慣性地給孩子進行物質獎勵的。

比如孩子掃一次地就獎勵5塊錢,幫忙洗碗就獎勵5元等等的。我們總覺得這就是對孩子付出的肯定,但其實在《家有兒女》中早已經告訴我們這樣做的弊端。

在《家有兒女》中,有一集父親夏東海想要鼓勵孩子們多做家務,答應孩子們做一次衛生就獎勵多少錢,剛開始3個孩子一聽可以賺零花錢,非常積極。

做飯洗衣掃地都被孩子們包了,夏東海夫妻倆回來就能享受熱乎的飯菜,要喝茶立馬就有孩子倒,别提多高興了。

女兒當街打媽媽上熱搜,媽媽卻被全網譴責,她做錯了什麼

但有一天,夫婦倆回來發現今天回家怎麼還沒開飯?

原來孩子們自己已經吃過了,而且洗了碗,這樣等夫妻倆回來至少能再洗一次碗,就能再掙一次零花錢。

更甚至到最後,夫妻倆已經沒有衣服穿了,因為孩子們把所有的衣服都洗了。

雖然事情不同,但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如果用物質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學習做家務,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會破壞孩子的内部動機。

因為也許孩子最初隻是因為體諒到父母辛苦是以想要幫父母分擔家務,但一旦開始獎勵錢或者答應買手機,孩子們的目的不知不覺就變成了為了錢才做事。

而且對于孩子來說,這可能會形成他和他人相處的方式,我付出了一定就要有收獲,就一定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如果沒有,那麼即使這件事情有益我也不會去做。

女兒當街打媽媽上熱搜,媽媽卻被全網譴責,她做錯了什麼

就像視訊中的女孩,母親看似是在省自己2000塊錢,但這次的不守承諾,是否會讓孩子不再信任家人,懷疑自己努力的意義呢?這也是很多網友同情女孩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其實媽媽為什麼會反悔,看電動車就知道,女孩的家庭情況并沒有那麼寬裕。

是以很多時候,物質獎勵其實是沒盡頭的,就像小時候我們看到10塊錢就高興得不得了,可能長大後可能會覺得100塊也不過如此。

而對于父母來說,開始可以獎勵5塊,10塊,當碰到一次給孩子2000塊這樣的數目時,多少都會考慮一下家庭的實際情況。

02 把獎勵改成禮物

女兒當街打媽媽上熱搜,媽媽卻被全網譴責,她做錯了什麼

在達達老師《家庭教育共讀群》中提到了獎勵一種更好的方式,就是把物質的獎勵改成禮物。

比如說這段時間奶奶生病了,然後爸爸媽媽沒有照顧到你,但你自己把自己安排得非常好,我們才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顧奶奶,然後獎勵孩子一個父母能夠兌現的禮物,感謝孩子為家裡做的貢獻。

這個時候我們就是把物質的東西變成一種禮物,去感謝孩子為家裡做出的貢獻感。而這種為家庭付出的價值感就會變成孩子内在的動力,孩子以後也會更主動地為家人服務。

這其實是一種源源不斷地發自内心的動力,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強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就像視訊中的女孩,其實成績的提高,父母的贊揚本身對孩子就很有意義。而且孩子能夠通過打工自己掙4000元,其實再掙2000元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女兒當街打媽媽上熱搜,媽媽卻被全網譴責,她做錯了什麼

是以媽媽其實完全可以不用承諾給孩子獎勵錢。

既然孩子自己決定要換一個手機,她也完全有能力通過自己的付出去掙到錢,那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買什麼,這種時候父母不幹涉孩子的決定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援。

我們有時候會調侃孩子,對自己的錢看得很緊,其實就是因為他自己就能從掙錢的過程中體會到辛勞,也許在買手機的時候他自己就會做出更合理的決定。

而且她以後再遇到這樣的自我挑戰也會更有信心,因為她始終能感覺到父母的支援。

03 最好不獎勵,承諾做不到,盡早拒絕

女兒當街打媽媽上熱搜,媽媽卻被全網譴責,她做錯了什麼

有時候作為父母,我們難免會因為孩子的進步而高興,繼而沖動許諾。

但其實對于孩子來說,能夠做成事情的樂趣和成就感本身就是最大的獎勵。是以作為父母,認可并支援孩子的努力,就是最大的獎勵。

而父母要習慣做孩子成長路上的觀衆而不是掌控者,給孩子自由,孩子才能在做事中慢慢自立。是以最好不要承諾。

但如果有承諾就一定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就要盡早和孩子說明,共同商量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否則你拖得越久,孩子的期待越大,失望也會越多。

雖然視訊中的女孩打媽媽确實不對,但媽媽在大家面前數落孩子的做法卻更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

是以無論承諾是否兌現,都隻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事情。如果有他人的加入,表面上父母以為自己赢了孩子,最終卻會輸了和孩子之間的關系,這其實更重要。

女兒當街打媽媽上熱搜,媽媽卻被全網譴責,她做錯了什麼

紀伯倫有首寫給父母的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其實說盡了親子之間的關系。

孩子隻是通過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但孩子卻始終是獨立的,自由的,作為父母,我們要始終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去愛他,尊重他,才能更好的幫助他走向獨立。共勉。

原文部分内容來自達達老師《家庭教育共讀會》分享,讀書會現正在招募中……

歡迎 關注 和我一起關注家庭教育,助力孩子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