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和父母們的接觸中,我發現一個現象:
很多媽媽通過學習,都知道了共情的重要性,也試着去用,但往往收效甚微。
很多媽媽說:我也共情了,但不管用啊,孩子還是哭鬧,折騰了半天,還是老辦法——吼一頓才解決。
共情為什麼沒有用?
是因為很多媽媽把共情當作了一種話術,一種套路,以為隻要照着用,就能解決問題。
初心錯了,後面的動作就難免變形。
比如,很多媽媽是這樣“共情”的。
1. 共情+但是
“我知道,因為……,你很生氣,但是……”
這裡的共情,隻是虛晃一槍,重點在“但是”,後面往往跟着一串大道理。
幾次下來,孩子就會很抗拒媽媽的共情:我不聽我不聽!
他雖然說不出什麼來,但能感覺到,這不過又是媽媽的一個新套路。
而媽媽會想:你看,我也共情了,可是沒有用。
2. 共情+制止
“我知道,因為……,你很傷心,好了,媽媽知道了,别哭了。”
這裡的共情,變成了制止孩子情緒的手段:我已經和你共情了,你就不應該有情緒了……你怎麼還有情緒?……你到底有完沒完?……非得讓我吼你一頓是吧?
媽媽會想:共情根本沒有用,一點也解決不了問題,還是得靠吼。
3. 共情+……
“我知道,因為……,你很生氣,……”
說到這裡,媽媽心裡已經沒詞了,一邊說,一邊搜腸刮肚地想下一句該怎麼說——書上隻講到共情,我共情了,共完情該怎麼做呢?
不知道。
如此,難免又回到了老套路:講道理、給建議、制止情緒……
媽媽會想:共情根本沒用啊。
2
我的體會是:之是以感到共情沒用,是因為你共了個假情。
為什麼是假共情?原因有兩個。
一是從認知上就錯了。
很多媽媽始終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是需要趕緊解決的,于是把共情當成了驅逐負面情緒的一種手段。
而真正的共情,恰恰是建立在尊重情緒的基礎上。
你接納孩子可以有負面情緒,不着急解決問題,而是願意陪孩子一起和負面情緒呆一會兒,引導他表達情緒。
而情緒就是這麼神奇——
你越想壓制它、否定它,它越膨脹到讓你無法忽視。
你越是看到它,表達它,願意和它待一會兒,它就會失去威力,煙消雲散。
是以,認知的根基錯了,後面的種種做法就會變形——因為你的内心是煩躁的,對負面情緒是不耐受的。
話術再标準,也不過是僞裝的套路。
孩子會感到,媽媽并沒有真正看到自己。
3
二是假的共情裡,缺少了“情”。
共情共情,關鍵就是一個“情”字。
你是否真的用“心”去體會孩子的情緒?你的情感是否和孩子的情感相呼應?
當你的情感到位,哪怕你說的不是标準話術,也是很好的共情。
我在咨詢中經常和媽媽們說,不要一本正經地套用公式,而要帶着感情、帶着語氣、生動地去共情。
比較一下這兩種共情:
孩子被老師批評了,你說——
“孩子,媽媽知道老師批評你,你很生氣。”
“老師怎麼能當着全班同學的面這麼說呢?這也太不給人面子了吧!你當時是不是特别憤怒,也很委屈?”
如果你是孩子,你覺得哪一種更說到你的心坎裡?
還有的時候,語言都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行動。
橙子小時候,如果磕了碰了,哪怕隻是蹭破一點皮,隻要他喊我,我都會仔細地檢視“傷勢”:我看看,磕到哪兒了?疼嗎?哦,這裡有點磕青了……
這種重視本身,就是共情,就是在告訴孩子:我看到了,我知道你現在有些疼。
有的媽媽可能會想:這樣做,會不會把孩子養嬌氣了?
我的感覺是,父母如果表現出關心,同時情緒穩定,不大驚小怪,也不批評呵斥,孩子的情緒也會很穩定,這事很快就翻篇了。
4
當我們做到充分地共情,孩子的情緒大潮才會消退,露出理性的陸地,這時,我們才能行走其上,而不會被情緒的浪潮裹挾。
還是上面的例子,老師當衆批評了孩子,孩子在情緒中時,他就會覺得自己太委屈了,老師太可惡了。
當情緒消退,我們引導孩子看到,站在老師的位置上,老師也需要被看到、被尊重。以及,再出現類似的問題,可以怎樣更有智慧地應對。
沒有共情這一步,理性就會被情緒所沾染,就不能客觀、冷靜、靈活地看待問題。
這就是共情的作用。
甚至,很多時候,當我們做到了共情,問題自然而然就消解了。
因為孩子底層的心理需求就是被看到、被認可,所謂的“問題”隻不過是一種不被認可的表達方式。
一位來做咨詢的媽媽講了這樣一件事。
女兒一生氣就愛尖叫,分貝超高,叫得人腦仁兒疼,怎麼勸怎麼吼都不管用,直到她自己叫累了才停。媽媽為此很苦惱。
一天晚上,女兒彈鋼琴時,被鋼琴蓋壓到了手指,又是一聲尖叫。媽媽正在房間的另一端幫女兒做手工,聽到女兒的尖叫,瞬間頭又大了,趕緊跑過去看。
要在以往,她會脫口而出:“自己不小心,你能怪誰?不想練琴就别練了!”
這一次,通過咨詢,媽媽改變了應對方式。
她把女兒摟在懷裡,說:“哎呀,這麼沉的鋼琴蓋夾到手指,是不是特别疼?”
女兒說:“是啊,你看手指都藍了(其實是之前寫字時染的顔色)。”
媽媽撫摸着女兒的手指:“你看,指頭這裡都有點腫了,可能有些内部出血了。”
就這樣,一邊抱着孩子一邊說着話,不到一分鐘,女兒就想掙脫她的懷抱:“媽媽,你的手工做得怎樣了?”說着,就跑過去看手工——一切複歸風平浪靜。
媽媽内心很是驚訝:這麼快就沒事了?
由此,這位媽媽悟到了共情的真谛,學會了見招拆招,短短幾天時間,女兒發生了大逆轉,從脾氣暴躁的小惡魔變成了可愛懂事的小仙女。
你瞧,有時候,孩子就是通過“問題”希望被看到,當我們做到共情,充分地“看到”孩子,所謂的問題也就自然消解了。
這就是共情的神奇之處。
5
總結一下:
你覺得共情沒有用,不是共情的錯,而是你沒有做到真正的共情。
真正的共情,絕不隻是一套話術,一種手段,它需要認知上的調整,需要情感的連通,需要用心體會。
當你的認知到位、情感到位,你的語言、語氣、神情、動作,每個細節都會透出這句話:
孩子,我懂你。
這樣的共情,不僅是親子關系的一把鑰匙,也是日常人際關系的一丹靈藥。
因為,人人都渴望被看到。
作者:淩想:橙子媽媽,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專注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幫助千萬父母建構更好的親子關系,著有《好媽媽都懂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