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和父母们的接触中,我发现一个现象:
很多妈妈通过学习,都知道了共情的重要性,也试着去用,但往往收效甚微。
很多妈妈说:我也共情了,但不管用啊,孩子还是哭闹,折腾了半天,还是老办法——吼一顿才解决。
共情为什么没有用?
是因为很多妈妈把共情当作了一种话术,一种套路,以为只要照着用,就能解决问题。
初心错了,后面的动作就难免变形。
比如,很多妈妈是这样“共情”的。
1. 共情+但是
“我知道,因为……,你很生气,但是……”
这里的共情,只是虚晃一枪,重点在“但是”,后面往往跟着一串大道理。
几次下来,孩子就会很抗拒妈妈的共情:我不听我不听!
他虽然说不出什么来,但能感觉到,这不过又是妈妈的一个新套路。
而妈妈会想:你看,我也共情了,可是没有用。
2. 共情+制止
“我知道,因为……,你很伤心,好了,妈妈知道了,别哭了。”
这里的共情,变成了制止孩子情绪的手段:我已经和你共情了,你就不应该有情绪了……你怎么还有情绪?……你到底有完没完?……非得让我吼你一顿是吧?
妈妈会想:共情根本没有用,一点也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得靠吼。
3. 共情+……
“我知道,因为……,你很生气,……”
说到这里,妈妈心里已经没词了,一边说,一边搜肠刮肚地想下一句该怎么说——书上只讲到共情,我共情了,共完情该怎么做呢?
不知道。
如此,难免又回到了老套路:讲道理、给建议、制止情绪……
妈妈会想:共情根本没用啊。
2
我的体会是:之所以感到共情没用,是因为你共了个假情。
为什么是假共情?原因有两个。
一是从认知上就错了。
很多妈妈始终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是需要赶紧解决的,于是把共情当成了驱逐负面情绪的一种手段。
而真正的共情,恰恰是建立在尊重情绪的基础上。
你接纳孩子可以有负面情绪,不着急解决问题,而是愿意陪孩子一起和负面情绪呆一会儿,引导他表达情绪。
而情绪就是这么神奇——
你越想压制它、否定它,它越膨胀到让你无法忽视。
你越是看到它,表达它,愿意和它待一会儿,它就会失去威力,烟消云散。
所以,认知的根基错了,后面的种种做法就会变形——因为你的内心是烦躁的,对负面情绪是不耐受的。
话术再标准,也不过是伪装的套路。
孩子会感到,妈妈并没有真正看到自己。
3
二是假的共情里,缺少了“情”。
共情共情,关键就是一个“情”字。
你是否真的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情绪?你的情感是否和孩子的情感相呼应?
当你的情感到位,哪怕你说的不是标准话术,也是很好的共情。
我在咨询中经常和妈妈们说,不要一本正经地套用公式,而要带着感情、带着语气、生动地去共情。
比较一下这两种共情:
孩子被老师批评了,你说——
“孩子,妈妈知道老师批评你,你很生气。”
“老师怎么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这么说呢?这也太不给人面子了吧!你当时是不是特别愤怒,也很委屈?”
如果你是孩子,你觉得哪一种更说到你的心坎里?
还有的时候,语言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行动。
橙子小时候,如果磕了碰了,哪怕只是蹭破一点皮,只要他喊我,我都会仔细地查看“伤势”:我看看,磕到哪儿了?疼吗?哦,这里有点磕青了……
这种重视本身,就是共情,就是在告诉孩子:我看到了,我知道你现在有些疼。
有的妈妈可能会想:这样做,会不会把孩子养娇气了?
我的感觉是,父母如果表现出关心,同时情绪稳定,不大惊小怪,也不批评呵斥,孩子的情绪也会很稳定,这事很快就翻篇了。
4
当我们做到充分地共情,孩子的情绪大潮才会消退,露出理性的陆地,这时,我们才能行走其上,而不会被情绪的浪潮裹挟。
还是上面的例子,老师当众批评了孩子,孩子在情绪中时,他就会觉得自己太委屈了,老师太可恶了。
当情绪消退,我们引导孩子看到,站在老师的位置上,老师也需要被看到、被尊重。以及,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可以怎样更有智慧地应对。
没有共情这一步,理性就会被情绪所沾染,就不能客观、冷静、灵活地看待问题。
这就是共情的作用。
甚至,很多时候,当我们做到了共情,问题自然而然就消解了。
因为孩子底层的心理需求就是被看到、被认可,所谓的“问题”只不过是一种不被认可的表达方式。
一位来做咨询的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事。
女儿一生气就爱尖叫,分贝超高,叫得人脑仁儿疼,怎么劝怎么吼都不管用,直到她自己叫累了才停。妈妈为此很苦恼。
一天晚上,女儿弹钢琴时,被钢琴盖压到了手指,又是一声尖叫。妈妈正在房间的另一端帮女儿做手工,听到女儿的尖叫,瞬间头又大了,赶紧跑过去看。
要在以往,她会脱口而出:“自己不小心,你能怪谁?不想练琴就别练了!”
这一次,通过咨询,妈妈改变了应对方式。
她把女儿搂在怀里,说:“哎呀,这么沉的钢琴盖夹到手指,是不是特别疼?”
女儿说:“是啊,你看手指都蓝了(其实是之前写字时染的颜色)。”
妈妈抚摸着女儿的手指:“你看,指头这里都有点肿了,可能有些内部出血了。”
就这样,一边抱着孩子一边说着话,不到一分钟,女儿就想挣脱她的怀抱:“妈妈,你的手工做得怎样了?”说着,就跑过去看手工——一切复归风平浪静。
妈妈内心很是惊讶:这么快就没事了?
由此,这位妈妈悟到了共情的真谛,学会了见招拆招,短短几天时间,女儿发生了大逆转,从脾气暴躁的小恶魔变成了可爱懂事的小仙女。
你瞧,有时候,孩子就是通过“问题”希望被看到,当我们做到共情,充分地“看到”孩子,所谓的问题也就自然消解了。
这就是共情的神奇之处。
5
总结一下:
你觉得共情没有用,不是共情的错,而是你没有做到真正的共情。
真正的共情,绝不只是一套话术,一种手段,它需要认知上的调整,需要情感的连通,需要用心体会。
当你的认知到位、情感到位,你的语言、语气、神情、动作,每个细节都会透出这句话:
孩子,我懂你。
这样的共情,不仅是亲子关系的一把钥匙,也是日常人际关系的一丹灵药。
因为,人人都渴望被看到。
作者:凌想:橙子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帮助千万父母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著有《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