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漏風的小棉襖,拍照後轉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這一點

點亮自己、照亮他人,愛的教育就是未來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請回答1988》

今天一則小視訊讓人笑過又覺得心酸。被廣大網友戲稱——漏風的小棉襖。

漏風的小棉襖,拍照後轉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這一點

視訊是孩子爸爸拍的,大概是女兒說要完成家庭作業“給父母洗腳”,爸爸把腳泡好,就等女兒來了。

女兒倒是配合得過來了,可沒想到,一手拿着手機的女兒,手在水盆裡撥弄了兩下,見視訊拍好了,就毫不猶豫地轉身走了,啪一聲關門大概把爸爸都整懵了。

有人說不過是人家的擺拍,我倒覺得,可能父親是真心覺得活動很有紀念意義,是以才準備拍下來的,隻不過是他預料到了過程,卻沒料到這個結局吧。

漏風的小棉襖,拍照後轉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這一點

也有網友開始曆數自己從小經曆過的“給父母洗腳”事件,很多人質疑為什麼非要用“洗腳”這樣方式來表達孝順,認為現在的感恩教育太流于形式了。

但其實,比起關注“洗腳”這樣的流于形式的孝順,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我們父母、老師想要通過“洗腳”傳達給孩子的是什麼。

01 從形式到價值觀

漏風的小棉襖,拍照後轉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這一點

其實很多人對“給父母洗腳”的印象,大概都來源于央視的一則公益廣告。曾經在《家有兒女》中飾演過小雨的演員,最初被大家熟知,就是因為這則廣告。

一個3、4歲的小男孩,看到媽媽下班回家很累,是以一路跌跌撞撞地端了一盆水幫媽媽洗腳。是很溫情很感動啊。

而且也有很多網友自己爆料說,小時候就是因為看了這個廣告,是以嘗試過給父母洗腳的,雖然因為端了涼水啊、把水灑了啊,這些失誤而笑料百出。

漏風的小棉襖,拍照後轉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這一點

但其實,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即使操作失誤了,對于父母來說都有很好教育的意義。

因為操作不當,隻是孩子行為能力上不能夠,但無可否認的卻是孩子真實地看到了父母的辛勞,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這其實更可貴。

就像達達老師在《家庭教育共讀會》中講過的: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為父母“洗腳”、幫忙“掃地”、幫忙“擦桌子”這些小的正向的行為當中多給予鼓勵,其實能夠逐漸培養起孩子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就像視訊中,老師要求孩子回去給父母洗腳,孩子會去做,其實是因為相信老師的權威,老師是她尊敬愛戴的人,她願意相信老師說的,相信這件事情是對的。

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她做了但沒做好,像很多網友自嘲的,因為端了涼水被父母打了之類的,或者是父母直接阻止孩子說:不用做這些事,你隻需要關注學習就好啦。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其實就是在老師和父母價值觀的沖突中求證。最終他可能會相信一方,也可能有自己的判斷。

漏風的小棉襖,拍照後轉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這一點

如果這時候父母能夠給予一些正向的回應或補充,比如感謝孩子能夠體會到自己的辛苦,很開心孩子能夠幫你做一些事之類的,其實孩子自然會看到“洗腳”這個形式背後的價值。

“洗腳”其實也是在幫助父母做事,在這個過程中,當我們看到了行為背後的價值,那麼孩子沒有能力父母就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能力。

有了能力,父母給予的正向回應,又能夠讓他看到自己能夠為這個家做貢獻,有價值,其實就是家庭教育中我們父母最終想要給孩子的價值感和歸屬感。

當一個人在家庭中有足夠的歸屬感,其實也會更容易走出去,最終實作個人在社會上的價值。

這其實就是孩子從能力、到認識背後的價值,繼而獲得價值感和歸屬感的過程,而這也是一個人能夠自律自立的前提。

02 父母積極應對,孩子才能自律自立

漏風的小棉襖,拍照後轉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這一點

凡事都有它的積極意義,很多時候這些日常的事情,才是對父母真正的考驗。

是以這裡也分享幾個在達達老師《家庭教育共讀會》中提到的原則:

1、首要原則是不傷害

就像很多網友吐槽自己童年時“為父母洗腳”的經曆一樣,本來自己是好心卻沒想到辦了壞事,本就因為做錯事而内疚了,還要遭到父母的批評打罵,傷上加傷。

其實這是對父母很大的考驗,就是父母要在孩子不好的行為背後,去找到他“正向的動機”,在鼓勵肯定他正面動機的情況下,再去指導他的行為。

這也是這裡說的首要原則,就是不要在情感上造成傷害。

2、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

當然另一方面,其實要看到行為背後,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其實也是很多網友質疑“為父母洗腳”這件事情的意義的一個點。就是認為“洗腳”這種形式太老舊了,沒有意義,沒必要一定通過“洗腳”才能傳達自己對父母的孝順,這其實也是父母需要看到的。

首先意義這件事,最終其實是孩子自己認定的。如果孩子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其實也可能會有負面的影響。(詳細看過往文章哦)

漏風的小棉襖,拍照後轉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這一點

但如果孩子是從内心裡認可幫助父母做事這件事情,認為自己是這個家的一份子而願意付出勞動,其實是不是“洗腳”又怎麼樣呢?

3、情感上要看容,行為上要嚴格

就像視訊中的女孩一樣,我們不應該簡單因為她拍了視訊就走了這件事情上去苛責她,因為我們并不了解父女倆之前發生了什麼。

同時她的感受,或者她本身對“為父母洗腳”這件事情就很排斥的情緒,是需要被父母接納的。如果說有錯,也隻是她當下的這個行為的确是不合适的。

是以我們限制的僅僅是行為,而不是孩子的情緒。

漏風的小棉襖,拍照後轉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這一點

沒有完美的父母,同樣沒有完美的孩子,每一次的親子之間的沖突,其實也是改變的機會。

就像《請回答1988》裡德善爸爸說的: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

是以和孩子的每一次沖突,也是身為父母的我們的一次成長。

原文部分内容來自達達老師《家庭教育共讀會》分享,讀書會現正在招募中……

歡迎 關注 和我一起關注家庭教育,助力孩子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