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漏风的小棉袄,拍照后转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这一点

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爱的教育就是未来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请回答1988》

今天一则小视频让人笑过又觉得心酸。被广大网友戏称——漏风的小棉袄。

漏风的小棉袄,拍照后转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这一点

视频是孩子爸爸拍的,大概是女儿说要完成家庭作业“给父母洗脚”,爸爸把脚泡好,就等女儿来了。

女儿倒是配合得过来了,可没想到,一手拿着手机的女儿,手在水盆里拨弄了两下,见视频拍好了,就毫不犹豫地转身走了,啪一声关门大概把爸爸都整懵了。

有人说不过是人家的摆拍,我倒觉得,可能父亲是真心觉得活动很有纪念意义,所以才准备拍下来的,只不过是他预料到了过程,却没料到这个结局吧。

漏风的小棉袄,拍照后转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这一点

也有网友开始历数自己从小经历过的“给父母洗脚”事件,很多人质疑为什么非要用“洗脚”这样方式来表达孝顺,认为现在的感恩教育太流于形式了。

但其实,比起关注“洗脚”这样的流于形式的孝顺,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我们父母、老师想要通过“洗脚”传达给孩子的是什么。

01 从形式到价值观

漏风的小棉袄,拍照后转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这一点

其实很多人对“给父母洗脚”的印象,大概都来源于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曾经在《家有儿女》中饰演过小雨的演员,最初被大家熟知,就是因为这则广告。

一个3、4岁的小男孩,看到妈妈下班回家很累,所以一路跌跌撞撞地端了一盆水帮妈妈洗脚。是很温情很感动啊。

而且也有很多网友自己爆料说,小时候就是因为看了这个广告,所以尝试过给父母洗脚的,虽然因为端了凉水啊、把水洒了啊,这些失误而笑料百出。

漏风的小棉袄,拍照后转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这一点

但其实,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即使操作失误了,对于父母来说都有很好教育的意义。

因为操作不当,只是孩子行为能力上不能够,但无可否认的却是孩子真实地看到了父母的辛劳,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这其实更可贵。

就像达达老师在《家庭教育共读会》中讲过的: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为父母“洗脚”、帮忙“扫地”、帮忙“擦桌子”这些小的正向的行为当中多给予鼓励,其实能够逐渐培养起孩子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就像视频中,老师要求孩子回去给父母洗脚,孩子会去做,其实是因为相信老师的权威,老师是她尊敬爱戴的人,她愿意相信老师说的,相信这件事情是对的。

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她做了但没做好,像很多网友自嘲的,因为端了凉水被父母打了之类的,或者是父母直接阻止孩子说:不用做这些事,你只需要关注学习就好啦。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其实就是在老师和父母价值观的冲突中求证。最终他可能会相信一方,也可能有自己的判断。

漏风的小棉袄,拍照后转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这一点

如果这时候父母能够给予一些正向的回应或补充,比如感谢孩子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辛苦,很开心孩子能够帮你做一些事之类的,其实孩子自然会看到“洗脚”这个形式背后的价值。

“洗脚”其实也是在帮助父母做事,在这个过程中,当我们看到了行为背后的价值,那么孩子没有能力父母就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能力。

有了能力,父母给予的正向回应,又能够让他看到自己能够为这个家做贡献,有价值,其实就是家庭教育中我们父母最终想要给孩子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当一个人在家庭中有足够的归属感,其实也会更容易走出去,最终实现个人在社会上的价值。

这其实就是孩子从能力、到认识背后的价值,继而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的过程,而这也是一个人能够自律自立的前提。

02 父母积极应对,孩子才能自律自立

漏风的小棉袄,拍照后转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这一点

凡事都有它的积极意义,很多时候这些日常的事情,才是对父母真正的考验。

所以这里也分享几个在达达老师《家庭教育共读会》中提到的原则:

1、首要原则是不伤害

就像很多网友吐槽自己童年时“为父母洗脚”的经历一样,本来自己是好心却没想到办了坏事,本就因为做错事而内疚了,还要遭到父母的批评打骂,伤上加伤。

其实这是对父母很大的考验,就是父母要在孩子不好的行为背后,去找到他“正向的动机”,在鼓励肯定他正面动机的情况下,再去指导他的行为。

这也是这里说的首要原则,就是不要在情感上造成伤害。

2、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

当然另一方面,其实要看到行为背后,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其实也是很多网友质疑“为父母洗脚”这件事情的意义的一个点。就是认为“洗脚”这种形式太老旧了,没有意义,没必要一定通过“洗脚”才能传达自己对父母的孝顺,这其实也是父母需要看到的。

首先意义这件事,最终其实是孩子自己认定的。如果孩子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其实也可能会有负面的影响。(详细看过往文章哦)

漏风的小棉袄,拍照后转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这一点

但如果孩子是从内心里认可帮助父母做事这件事情,认为自己是这个家的一份子而愿意付出劳动,其实是不是“洗脚”又怎么样呢?

3、情感上要看容,行为上要严格

就像视频中的女孩一样,我们不应该简单因为她拍了视频就走了这件事情上去苛责她,因为我们并不了解父女俩之前发生了什么。

同时她的感受,或者她本身对“为父母洗脚”这件事情就很排斥的情绪,是需要被父母接纳的。如果说有错,也只是她当下的这个行为的确是不合适的。

所以我们限制的仅仅是行为,而不是孩子的情绪。

漏风的小棉袄,拍照后转身就走,比起形式,真正重要的是这一点

没有完美的父母,同样没有完美的孩子,每一次的亲子之间的冲突,其实也是改变的机会。

就像《请回答1988》里德善爸爸说的: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

所以和孩子的每一次冲突,也是身为父母的我们的一次成长。

原文部分内容来自达达老师《家庭教育共读会》分享,读书会现正在招募中……

欢迎 关注 和我一起关注家庭教育,助力孩子成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