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問孩子“有作業嗎”卻被反問“要是有呢?”關心孩子學習不能光問

十歲侄子放學後,我問他“有作業嗎?”結果孩子反問我一句:“要是有呢?”

我說:“有就上樓寫作業。”

“那要是沒有呢?”侄子繼續追問。

我說:“沒有就玩啊!”

侄子不屑一顧地說:“那我就說沒有吧!既然這樣能玩我為何不這樣?我又不是傻瓜!”

我竟無言以對……

問孩子“有作業嗎”卻被反問“要是有呢?”關心孩子學習不能光問

後來慢慢溝通,才發現侄子的顧慮。我帶着兒子過來了,他想跟表弟玩會兒,先寫作業的話,就寫到七八點了,怕我走了就沒法玩了。

歸根結底,是時間不夠用,孩子不是不想寫作業,隻是不想錯過跟表弟的相聚時間。

孩子想幹的事多,可是可供支配的空閑時間少。回味以往,似乎放學後的大多數時間都在寫作業,想必這是很多孩子的通病。

作為家長,我們想要關心孩子的學習,不能光靠詢問,而應該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幫助孩子合理安排待辦事項,充分提高學習效率。

問孩子“有作業嗎”卻被反問“要是有呢?”關心孩子學習不能光問

《學不動了怎麼辦》裡“如何管理時間提高效率”一章,孩子“想讓時間變多”,1016君講到:要做的事情雖然很多,但其實每件事情的重要與緊急程度不一樣,可以把它們分分類。把做一些固定事項所花的時間記錄下來進行對比,有意識地提高速度與效率。

類似這樣通俗易懂的語言、一目了然的圖表和生動有趣的漫畫,代入感很強,孩子願意看,也能看懂。

問孩子“有作業嗎”卻被反問“要是有呢?”關心孩子學習不能光問

《學不動了怎麼辦》是“1016成長信箱”其中一本,這套共五本,其他四本分别是《有朋友真好》、《爸媽究竟咋想的》、《身體可以更自在》和《心理世界好神奇》。

“1016成長信箱”顧名思義“專門給10-16歲孩子們的書信”,結合心理學知識,通過漫畫形式進行科普,用他們覺得有趣的方式,幫助他們更多了解自己的心理世界在經曆什麼。

我給侄子講了書上的相關知識,建議他把今天要做的事情一一寫出來,然後根據“重要”和“緊急”兩個次元對這些事進行象限分類,一目了然。這樣一來,孩子心裡也沒那麼大的思想包袱了。

很多時候,孩子是被眼前堆積如山的待辦事項吓着了,真要是認真梳理一下,負擔也就不重了。

問孩子“有作業嗎”卻被反問“要是有呢?”關心孩子學習不能光問

身邊有一個八、九歲的男孩,上了好幾年書畫班,寫字照樣東倒西歪。孩子媽媽說:“到書畫班課堂上寫字很漂亮,但一寫作業就沒法看了!”

男孩說:“我要是按照書畫班老師的要求寫作業,那就寫到猴年馬月了,晚上我就不用睡了!”花了錢看不到效果,這很諷刺。

問孩子“有作業嗎”卻被反問“要是有呢?”關心孩子學習不能光問

先看看圖檔上解釋的兩種困難:現實的困難和感受的困難。案例中男孩遇到的困難,不就是現實的困難滋生出了感受的困難嗎?

為何這麼說呢?才八、九歲就上了好幾年書畫班,可是孩子五歲前手部肌肉發育還不成熟,小手沒有力氣,這對孩子來說屬于現實的困難。

孩子因為客觀原因導緻力不從心,無法達到家長的希望,也給自己帶來挫敗感,這時候就成了感受的困難。

是以,家長不要揠苗助長,也不要過早“開發”孩子潛能,讓孩子自然成長不見得不好,您怎麼看?

問孩子“有作業嗎”卻被反問“要是有呢?”關心孩子學習不能光問

拖延、掙錢、學不動、網課、奇裝異服、學習走神、追星……10-16歲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這些通病,都能在這套書中得到共情和指導建議。

分冊5本,剛好各自對應一個主題,涵蓋讓孩子深感困惑的、難以讨論的話題,能解決一系列讓大人束手無策的難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