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孩子的基本需求,會影響到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孩子要是缺乏安全感,容易變得膽小、怯懦,和周圍的小朋友格格不入。相反,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大方自信。給孩子充足安全感,和爸媽平常的行為習慣是分不開的。但是不少爸媽卻經常在不經意中傷害了孩子的安全感。

對孩子撒謊
相信大部分爸媽都說過:“媽媽(爸爸)要出門了,寶寶乖乖在家等,回來給你帶好吃的。”然而其實回來時雙手空空;或者孩子一哭鬧,爸媽就會說:“警察和乞丐最愛抓愛哭的小朋友。”。孩子經受“欺騙”後,幾次之後也會有戒備心,很難再相信爸媽類似的話。這些看似無傷大雅的謊話能不用最好不用。或者爸媽可以嘗試換種方式哄孩子:詳細告訴孩子原因,安撫孩子的情緒,鼓勵孩子。
說“不要孩子”之類的話
當孩子調皮搗蛋惹爸媽生氣的時候,爸媽會說:“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你再這樣,警察叔叔來抓你了。”......類似這樣吓唬孩子,相信每個人都聽過。有的孩子經常問“我從哪來的呢”,許多家長都不會正面回答,會說類似“你是垃圾桶(車站)裡撿來的”“充話費送的”的話。這個問題除了是性教育的缺失,也是對孩子安全感的傷害,會讓孩子質疑自己是否真的與爸媽沒有任何關系,爸媽是否會突然抛棄ta。
呵護孩子的安全感,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
學會聆聽孩子心裡的聲音
特别是内心比較敏感的孩子,常常會因為長輩的一句無心之言,而産生挫敗感。作為爸媽,要學會在孩子突然不高興或哭鬧不止時,耐心了解ta的需求,而不是忽略或不耐煩地指責孩子,容易讓孩子産生反逆心理。
多給孩子愛的抱抱和鼓勵
擁抱是肢體語言裡最有溫暖的力量,在孩子受挫時、軟弱時,給ta一個擁有愛的抱抱,勝過所有的語言。一個長期缺乏擁抱的孩子,勢必是更容易缺乏安全感,更叛逆不聽話。内心的安甯才是安全感的來源,孩子的安全感需要爸爸媽媽細心地呵護,要是孩子有什麼不好的行為,爸爸媽媽要正面引導孩子,幫其改正錯誤,而不是對孩子說氣話,挑動孩子的情緒。
内容來源網絡 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