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先天因素】為什麼我的孩子會是多動症?

導 言

“刨根究底”是人的本能,特别是當自己的孩子被确診某項疾病後,父母在經曆震驚、茫然的過程後,就開始向内、向外追尋:為什麼?!

【先天因素】為什麼我的孩子會是多動症?

我們的ADHD家長互助群就曾有媽媽提問:想不通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這樣?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養成?

針對這個問題,很多學者對多動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進行了研究,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但基本共識認為是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共同作用所緻的一種複雜疾病。

我們盡可能的收集到世界上關于ADHD的病因權威解釋,并分為先天因素篇與後天影響篇,試圖給所有焦慮求索的家長們最全面的解釋。

#01

遺傳與基因因素

ADHD是一種主要由基因決定的神經功能障礙。一項針對ADHD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s)表明,ADHD與多種遺傳變異有關[1,2,3],即具有遺傳傾向。

【先天因素】為什麼我的孩子會是多動症?

比如父母有ADHD,那麼孩子患ADHD的機率就高;比如同卵雙胞胎同患ADHD的風險高達80%~90%;比如親屬有抑郁、酒瘾、品行問題或反社會行為,孩子多動的情況也要高于一般家庭。

荷蘭奈梅亨大學醫療中心的芭芭拉·弗蘭克教授和她的同僚針對人類基因進行研究,發現了二、三十種明确的多動症基因,比如亢奮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然而相關的基因有成百上千種,而目前已知的隻是很小的一部分。

有些家長可能會問:那麼孩子的基因“注定多動”,還有辦法嗎?

【先天因素】為什麼我的孩子會是多動症?

當然有了!基因并不是獨裁者,而是參與決策者,是以不是說有此類多動基因就會導緻孩子多動症。

這個鍋,基因不背!多動症實際上是一個複雜的綜合因素,并不是由某一個單一因素能夠決定的。家長們可以記住一個詞:“基因環境互動作用”。

#02

孕産期因素

多動症的很多神經發育異常就是在媽媽的孕産期發生的:

01

孕期

母親懷孕期間,吸煙攝入的尼古丁以及飲酒攝入的酒精,都可以造成胎兒大腦的發育出現明顯異常。懷孕期間不但直接吸煙對胎兒發育有影響,而且懷孕後周圍人群吸煙會導緻孕婦被動吸煙,也會增加兒童出生後行為問題的出現機率。

【先天因素】為什麼我的孩子會是多動症?

再來看看,懷孕期間飲酒對多動症的影響。飲酒母親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多動和注意力不集中問題甚至是多動症。母親懷孕期間的飲酒量也直接與4~7歲兒童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問題的危險程度相關。

除煙酒影響外,孕期病毒感染、營養不良、服藥、X線照射、宮内窒息等都會導緻嬰兒腦損傷,進而導緻ADHD的産生。[4]

産期

【先天因素】為什麼我的孩子會是多動症?

分娩異常可能引起嬰兒神經發育異常。就拿剖腹産舉例,為什麼現在醫院都鼓勵大家順産?因為剖腹産的孩子沒有經過産道對大腦前庭組織的擠壓刺激,長大後可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現象。不過,順産或剖腹産的選擇以媽媽的個人健康為前置條件,如果真的需要剖腹産,請不要強求順産。

此外,非正常分娩(産程過長、晚産、早産)等均可能引起神經發育異常,使兒童出現多動和行為問題。

#03

大腦異常

臨床醫生通過神經影像學比較A娃和普通小孩的大腦成像,發現A娃的大腦前額葉、基底神經節以及胼胝體與普通小孩不同,這些部位的血流量和葡萄糖的代謝也比普通小孩要低。

【先天因素】為什麼我的孩子會是多動症?

而前額葉負責協調和執行大腦的各個部位之間的活動,比如持續的注意力、自我控制、對于未來的計劃等等。目前額葉足夠興奮時,孩子就能将精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如果這個區域未充分激活,那孩子就會表現多動,沖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問題。

另外,神經生物學的科學家認為大腦的部分神經遞質分泌不足同樣可能導緻ADHD的症狀,這些神經遞質包括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腎上腺素。

洋洋灑灑一千多字,僅是彙總了目前世界範圍内所有專家學者的對導緻ADHD的先天因素的現有研究與說法,家長朋友們應該也能感受到,我們孩子的“多動、沖動、注意力不集中”的背後,有着複雜、難以定性的原因。

【先天因素】為什麼我的孩子會是多動症?

對于已經确診A娃的家庭,我們希望看完後不要去懊悔“要是當初……就好了”,把握當下,孩子更需要父母現在的幹預陪伴;對于正在孕育新生命的家庭,我們希望閱讀後可以規避孕期與産期風險。

除先天因素外,A娃之是以是A娃,離不開成長環境的“塑造”,我們下一篇“後天影響”見。

參考文獻:

1.Thapar A: Discoveries on the genetics ofADHD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finding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Am J Psychiatry2018; 175:943–950;

2.Demontis D, Walters RK, Martin J, et al:Discovery of the first genome-wide significant risk loci f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Nat Genet 2018; 51:63–75;

3. Satterstrom FK, Walters RK, Singh T, etal: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havea similar burden of rare protein-truncating variants. Nat Neurosci 2019;22:1961–1965;

4.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10/181016142422.htm

本文經由

廈門市仙嶽醫院兒童心理科

副主任醫師李韻、主治醫師黃怡穎

稽核釋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