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焦慮可能“傷腦”?研究發現中年焦慮與晚年癡呆症風險有關

▎藥明康德内容團隊編輯

阿爾茨海默病是全球發病率最高的癡呆症類型。

《中國阿爾茨海默病一級預防指南》指出,中國65歲以上人群中,阿爾茨海默病患病率約在3%~4%之間。換句話說,目前每100個中國老年人中就有3~4人得這個病。到2050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可能達到2100萬人。

而《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預測,到2050年, 65歲以上老年人中,每100人裡大概就有5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随着老齡化趨勢加快,阿爾茨海默病作為老年人中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人們都希望能更好、更及時地預防這種疾病,那麼讓更多人了解它的早期症狀、提高警惕,是非常重要的。

近幾十年來,人們已經注意到,不少心理問題也與認知功能下降、阿爾茨海默病有關,比如焦慮症和抑郁症。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中年晚期(late middle age,在本文研究裡是51~60歲)的抑郁和焦慮症狀,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進展在最早期階段的一個名額。

為什麼會想到把焦慮抑郁跟這個病聯系起來呢?

焦慮可能“傷腦”?研究發現中年焦慮與晚年癡呆症風險有關

圖檔來源:123RF

因為研究人員發現,抑郁和焦慮症狀可能增加認知下降的風險,而認知功能下降是癡呆症的早期征兆。

如果能進一步了解這些心理病症與中年認知能力的關系,或許就能篩出更多癡呆症的危險人群,提早進行幹預和治療。

為了驗證上面的結論,研究團隊找來了2657名40歲到70歲的社群居民參加研究。

他們沒有任何癡呆症或相關的認知障礙問題,也沒有重大腦外傷、神經系統或精神疾病,而且從來沒有使用過任何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

這項研究是澳洲的莫納什大學特納大腦和心理健康研究所主導的(Monash University, Turner Institute for Brain and Mental Health),研究使用了多種方法測量抑郁和焦慮症,希望盡可能準确地測量這兩種心理疾病結構的次元;客觀認知的測量用的是神經心理量表(Cogstate);主觀認知的評估用的是阿爾茨海默病合作研究(Alzheimer’ s Disease Cooperative Study, ADCS)認知功能量表(CFI)。

研究測試的抑郁量表中,發現有5個症狀因素可能對認知水準(記憶力、注意力)和認知功能綜合得分有影響,分别是:冷漠、疲勞、消極情緒、積極情緒和低自尊。

焦慮量表則發現了3個影響認知的因素:緊張、恐慌和軀體症狀。

焦慮可能“傷腦”?研究發現中年焦慮與晚年癡呆症風險有關

最後,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

1)總的來說,與沒有心理病症的人相比,有較高水準焦慮症狀(而非抑郁症狀)的中年晚期(51~60歲)的人群,注意力和記憶力都可能更差。

2)有較高水準的焦慮症狀,尤其有較高水準“軀體疲勞”症狀的51~60歲人群,在主觀上更加擔心自己存在認知下降的情況。

3)在61-70歲的年齡組中,年齡增長對記憶力下降的影響,比抑郁和焦慮症狀的影響更大。

4)在40-50歲年齡組中,不管抑郁和焦慮症狀程度嚴不嚴重,在記憶力水準上都沒有發現相關的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主觀上對自己認知水準很擔憂,可能與心理或情緒症狀有關,但他們并不是真的有記憶或思維功能障礙,至少在中年人群中是這種情況。”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Yen Ying Lim副教授說。

焦慮可能“傷腦”?研究發現中年焦慮與晚年癡呆症風險有關

中年的焦慮症狀可能會增加晚年患癡呆症的風險,而篩查這些症狀,可以幫助識别有認知功能下降風險的人群,進而幫我們更有效地預防癡呆症。

正如Yen Ying Lim副教授總結的,“大腦裡到底發生了什麼?從抑郁焦慮症狀、認知能力下降到最後的癡呆症,是怎麼一步步發展的?要想知道确切的答案,未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那麼,如何預防抑郁和焦慮症呢?

現代社會的工作壓力、生活節奏等,讓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在人群中高發,而在新冠疫情發生後,焦慮、抑郁的比例也在一些群體中升高,心理健康和情緒也越來越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有研究指出:運動将提供一種副作用少、容易開始的個體化療法,單獨使用或配合其他标準療法,幫助人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焦慮。

焦慮可能“傷腦”?研究發現中年焦慮與晚年癡呆症風險有關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冥想能夠緩解幫助緩解日常壓力,降低焦慮和抑郁相關的情緒症狀,還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提升總體情緒狀态和幸福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