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了巴金的《家》,我知道了強勢的家庭隻能養出兩類孩子

最近,從首圖借回了巴金的《家》這本書,上學的時候就經常聽人說起這本書,一直沒有真正的看過,這次确實好好的把它看完。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寫了這個家族裡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寫了幾對年輕人——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之間的戀愛、婚姻糾葛,寫了他們不同的遭遇;同時還寫了學生請願,覺慧被關禁閉,兵變驚亂,鳴鳳、梅芬、瑞珏相繼慘死,覺民逃婚,覺慧出走等等。

讀了巴金的《家》,我知道了強勢的家庭隻能養出兩類孩子

總之,既有在當時那個年代,忍辱負重,大氣不敢出的大哥覺新,又有接受新思想,敢于與封建思想鬥争的覺民、覺慧。有沖突,才是小說的魅力。這本書,就是沖突不斷,引入入勝。

看了這本書後,我一直在思考,巴金先生在為我們展示一個怎樣的家?在這個家族裡,老太爺漫長的喪期中,認定要生孩子的大孫媳會帶來不祥,活生生的把待産的孫媳趕出家不算,就是在外居住的房間也要有個陰陽之說,更愚昧的是在這期間這個大哥不能看自己的媳婦一眼,最終緻使媳婦難産而死。難道就是這樣被封建迷信思想充斥的家嗎?

讀了巴金的《家》,我知道了強勢的家庭隻能養出兩類孩子

再有,就是這個家嚴重的家長式做派,隻要老太爺做出的決定,任何人不能改變。包括不讓覺慧出家門,包括給孩子們指婚定親,包括家裡傭人們的給贈,都是老太爺一句話,任何人不能有任何異議,誰哪怕有一點不同意見,一定會遭到老太爺的指責。

當然,在這樣的家族裡,不都是聽之任之的大哥,也有接受新思想教育的二弟三弟,他們雖然改變不了整個家族,但也絕不屈服, 他們講理、争辯、到最終的逃離,他們對這樣的家一刻也呆不下去,甚至充滿仇恨。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樣一個獨裁專制的、強硬不可商量的家庭環境中,就會有大哥這樣軟弱、聽之任之的孩子,也會有起來鬥争、不服管教的二弟三弟。強勢的家庭,或許就會養出這兩類孩子。

讀了巴金的《家》,我知道了強勢的家庭隻能養出兩類孩子

記得我家鄰居,有個爸爸就是一個強勢的人,對待孩子不是指責就是阻撓,他家孩子每當跟我們玩一會,就會早早的回家,要不就會受爸爸一頓打罵。我們鄰居幾個小孩商量去什麼好玩的地方,他的爸爸都不會同意他去。後來,我們慢慢長大,都有了自己生活,接觸也就少了,再回到家中,聽家裡的老人說,跟我們一起玩的這個小孩,他的兒子,早已跟他斷絕關系,不來看他,受不了他的管教。

當然,還有的孩子,在家長這種強勢下,無能為力,隻能聽從,到頭來自己一點主張沒有,做事總尋求幫助,不能自己處理。家裡大小事不敢做決定,前怕狼後怕虎,懦弱、瞻前顧後。就像巴金《家》這本書中的大哥,自己有了心上人,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敢違背,不但自己不能專心經營家庭,還害苦了心愛之人。而且軟弱到自己妻子生孩子做月子,這麼長時間不讓看居然就不敢看。

強勢可能是有些家庭的一種狀态,雖然巴金先生寫的《家》,是在舊社會封建思想的環境下,也許就是這樣,但我們足可以看到這樣強制的家庭最終給孩子們的成長帶來的不同影響。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專制強硬的家庭可能會少一些,但也有一些家長舉着愛孩子、為孩子好的大旗,也會強硬的替孩子做很多事,或者制止孩子自己做很多事以及做任何決定。其實,這也是家長變向的強勢,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行,弱化孩子的能力。這樣到頭來,孩子還不是軟弱嗎?

讀了巴金的《家》,我知道了強勢的家庭隻能養出兩類孩子

有人說,家是冬天溫暖的被窩;家是夏天清涼的大樹;家是春天給予你的微風;家是秋天的一件風衣;也有人說,家是一輩子的羁絆,是為你遮風擋雨的避風港,是你在黑夜行走的一盞明燈;是饑餓時候的一碗熱粥,是離不開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不管怎麼說,家都是一個充滿溫暖的地方。

不管覺慧怎樣仇視這個家,但最終在要遠離家時,還是流下了不舍的眼淚。不管覺民為了自己愛情,以離家出走的方式要挾老太爺的期間,還是一直惦念家裡,希望能早日回家。

是以,家既然是溫暖的港灣,人人都需要家的溫暖,那就需要大家互相信任,互相支援,互相平等,互相了解,這樣的家庭氛圍才有溫暖,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才會健康快樂。看完巴金先生的《家》,雖然小說中的故事,與現在年代很遠,但我深感強勢的家庭氛圍,對于孩子成長不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