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閨蜜聚會,真的是那種把娃甩給隊友的那種純閨蜜聚會。
真的太爽了!哈哈哈哈哈。
但是,聚會後我被一緻扣上了“冷漠無情”的帽子。原因是這樣的,當媽後的聚會總是不可避免的聊到了孩子。
大家不約而同地表現出了一點點小内疚。因為出門前,每個孩子都問了媽媽,可以不出去嗎?能不能留下來陪我玩?
而我們每個人都拒絕了孩子,雖然出門時挺爽的,但現在回味起來,愧疚感都油然而生了。
當她們都在“黯然神傷”時,我就在其中顯得格格不入了。
但其實,自己曾經也是那個最怕“傷”孩子心的媽媽。隻不過我現在走出來了,今天和你們說說,兩個故事,也是我的心路曆程。

1
内心沒什麼
孩子就體會不到什麼
第一個故事,是我的職場經曆教給我的。
當年的我完全不敢拒絕小D的請求,哪怕我已經連着幾個晚上半夜起來照料她,第二天她如果希望我陪她玩,我總是強打着精神答應。
而且我經常會有愧疚感,這種愧疚感發生在什麼時候呢?
比如,當我拒絕小D要在晚飯前吃零食時;當我告訴她現在不能玩,需要先完成網課時;當我和她說,媽媽需要上班,她需要上學,我們短暫分離時。
很經常的,哪怕是做了我認為對的事,但我仍然會對自己的“拒絕”耿耿于懷,覺得自己傷了孩子的心,覺得自己的拒絕“得罪”了孩子。
你們是不是也這樣?反正這件事困擾了我很久很久。
第一個心結打開的契機是我又一次因為拒絕小D而内疚時,我自我打趣說,哎呀,我當年是職場老好人,現在是媽媽老好人呀。
就是這句話,一下子“擊醒”了我。
初入職場,我就很難對同僚說不,哪怕拒絕了,這種内疚感也會伴随很久。當時,我的一大自我提升方向,就是學會說不。
我的職場導師問過我,為什麼會害怕拒絕?我告訴他的答案是,我覺得拒絕他人是對别人的傷害。
導師很驚訝,他說他已經準備好了我會說,拒絕後會有内疚或者害怕别人報複,沒想到我的答案是這樣。
順着這個話題,導師和我說,我之是以有這樣的認知,一定程度反應了我和原生家庭的“未分離”。
我應該是不敢拒絕自己父母的,而這種關系互動模式,讓我認為,我和所有人都應該如此。
當年我都沒結婚,他說的這段話我是懵懵懂懂的,但的确幫助我引入了一個新的視角,那就是拒絕别人,并不會對别人産生傷害。
隻有當自己的内心是虛弱的時候,覺得别人拒絕我們,我們會受傷,那麼我們才會如此代入。
我當時邁出的第一步,就是從簡單的事情開始拒絕,從職場中關系比較好的同僚開始拒絕,從拒絕導師開始。
我的第一次改變,你們完全想象不到,是從拒絕快遞小哥要求開始的。以前隻要快遞給我打電話,我哪怕有事走不開,我都會立馬放下手上一切,去取快遞。
那次我就和他說,我現在實在走不開,能不能幫忙送上來啊?結果,他還真的就送上來了。
後來我拒絕同僚,告訴她,我手上在忙一份PPT,今天下午肯定無法回答她的疑問了,但是明天早上我們可以約個會聊聊。
結果同僚也了解,我也不需要改變自己的節奏。
回想起職場的這一幕幕,我突然發現,自己完全也可以這麼做來拒絕小D呀。
我後來每次要拒絕小D的時候,我都會做這樣三步曲。
1、拒絕的理由
需要承認自己的需求很重要,“媽媽累了”;
重申重要的規則意識,“哪怕你很傷心,飯前就是不可以吃糖的,這是之前告訴過你的家規”;
2、給出替代方案
給出雙赢政策,“這樣好不,我們彼此不打擾30分鐘,30分鐘過去後,媽媽就陪你玩”;
給出什麼時候可以做,“我們把這顆糖存着,下午三點零食時間可以吃”。
3、告訴自己
最後也是很關鍵的,就是需要時常提醒自己,我們的孩子并不弱小。
雖然她會因為我們的拒絕而哭泣,但是面對現實生活的落差,就是獨立成長的關鍵一步。
我們的内心沒有什麼,孩子就不會體會到什麼,我們的内心越是害怕什麼,孩子就越能夠感覺到什麼。
2
那你幹脆一點呀~
第二個故事是小D教給我的。
上面的這樣自我修煉,我是從小D 3歲多開始斷斷續續一直在實踐的。大家不要覺得我寫出來很輕松,其實也是一直在反複的,算是螺旋進步。
這和當年摘掉自己職場老好人路程一樣的。但唯一确定的是,這樣的修煉是值得的,我能感覺到自己内心更加有力量感,也能感受到親子關系的笃定感。
今年我進入抖音,在日常的寫稿選品的流程上,增加了視訊拍攝和直播。經常會出現某一周的安排十分密集。
小D有個習慣,會在每周一問我,這個周末的計劃。有一周,我自己已經預見到了會是“魔鬼一周”。
但當小D提議周六去迪士尼,周日去晨跑外加帶她上輪滑課時,我還是含糊了,就說,好的呀,我們到時候看。
而且小D習慣在那周裡問好幾遍的,我也都是這麼含糊回答。
結果臨到周五,我果然發現自己這周體能耗盡,周六我真的就想稍微睡久一點,回血一下。
到了周五晚上,我實在熬不住了,就和她商量說,能不能周六取消晨跑,就下午去輪滑,然後我們周日再去迪士尼。
慢慢破涕為笑的她,還能看到左邊的淚珠吧
小D一下子就有了情緒了,脫口而出就是,可是你明明答應我的呀!
這件事是先生做了和事佬,小D才平複情緒,我們也彼此了解了。
(當然後來我們也都補上了“欠她”的行程,今天的題圖就是我們迪士尼之行的照片)
後來小D說的一句話,我特别有感觸。
她對我說,媽媽,你如果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會很累,那麼我問你的時候,你就該拒絕我呀。我問了你好幾次,你總是答應的,那你突然的拒絕,我就不适應了。
這段大白話卻讓我覺得好有道理啊。
這和我們成人世界有時候總是礙于情面不第一時間拒絕,但最後反而彼此尴尬很類似啊。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隻是“不喜歡、不合适、不想做”而想拒絕,但總是覺得這樣的拒絕理由不存在,于是就給了對方含糊不清的說辭。
而這種一開始不說清楚的情況,當我們最後仍然拒絕時,對方反而會不舒服,“你一開始為啥不幹脆一點呢?”
小D的這個故事,更近一步讓我明白了,第一時間的拒絕,少點套路,說出真實感受,就是最好的拒絕理由了。
不行就是不行,千萬不要模棱兩可,不然反而彼此都不舒服。
今天談論的看似是,作為父母如何拒絕孩子。但本質其實是,如何在關系中說“不”。
很多人應該像我一樣,越是親近的關系越難說“不”。
我的女兒治愈了我的老好人,而反過來我的敢于拒絕,也讓她避免将來成為老好人。
這些年學習育兒也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讓我明白,我們作為獨立的個體,承認并且滿足自己的需要,不去讨好迎合他人依然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愛。
給自己,給女兒,也給你們。
正在團
大J叨叨叨
寫下這篇時,我突然想到了之前小D爸爸的那篇小D爸爸|我老婆有三個“臭毛病”,卻是我最佩服的地方,裡面提到了類似的觀點,隻不過講述視角不同。
我自己這些年愈發覺得,是在學習育兒的過程中重新認識了自己,在親子關系中學會了底線和界限,這些讓我活得更加舒服,也更有力量。前幾天翻看老照片也有感觸,眼神更加堅定和确信了
對了,昨天開團的DK現貨都賣完了,開了預售了。這套書做了8年,我等了2年,能看到那麼多人和我一樣期待,我好開心呀。
覺得文章有啟發
記得點贊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