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闺蜜聚会,真的是那种把娃甩给队友的那种纯闺蜜聚会。
真的太爽了!哈哈哈哈哈。
但是,聚会后我被一致扣上了“冷漠无情”的帽子。原因是这样的,当妈后的聚会总是不可避免的聊到了孩子。
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一点点小内疚。因为出门前,每个孩子都问了妈妈,可以不出去吗?能不能留下来陪我玩?
而我们每个人都拒绝了孩子,虽然出门时挺爽的,但现在回味起来,愧疚感都油然而生了。
当她们都在“黯然神伤”时,我就在其中显得格格不入了。
但其实,自己曾经也是那个最怕“伤”孩子心的妈妈。只不过我现在走出来了,今天和你们说说,两个故事,也是我的心路历程。

1
内心没什么
孩子就体会不到什么
第一个故事,是我的职场经历教给我的。
当年的我完全不敢拒绝小D的请求,哪怕我已经连着几个晚上半夜起来照料她,第二天她如果希望我陪她玩,我总是强打着精神答应。
而且我经常会有愧疚感,这种愧疚感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比如,当我拒绝小D要在晚饭前吃零食时;当我告诉她现在不能玩,需要先完成网课时;当我和她说,妈妈需要上班,她需要上学,我们短暂分离时。
很经常的,哪怕是做了我认为对的事,但我仍然会对自己的“拒绝”耿耿于怀,觉得自己伤了孩子的心,觉得自己的拒绝“得罪”了孩子。
你们是不是也这样?反正这件事困扰了我很久很久。
第一个心结打开的契机是我又一次因为拒绝小D而内疚时,我自我打趣说,哎呀,我当年是职场老好人,现在是妈妈老好人呀。
就是这句话,一下子“击醒”了我。
初入职场,我就很难对同事说不,哪怕拒绝了,这种内疚感也会伴随很久。当时,我的一大自我提升方向,就是学会说不。
我的职场导师问过我,为什么会害怕拒绝?我告诉他的答案是,我觉得拒绝他人是对别人的伤害。
导师很惊讶,他说他已经准备好了我会说,拒绝后会有内疚或者害怕别人报复,没想到我的答案是这样。
顺着这个话题,导师和我说,我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一定程度反应了我和原生家庭的“未分离”。
我应该是不敢拒绝自己父母的,而这种关系互动模式,让我认为,我和所有人都应该如此。
当年我都没结婚,他说的这段话我是懵懵懂懂的,但的确帮助我引入了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拒绝别人,并不会对别人产生伤害。
只有当自己的内心是虚弱的时候,觉得别人拒绝我们,我们会受伤,那么我们才会如此代入。
我当时迈出的第一步,就是从简单的事情开始拒绝,从职场中关系比较好的同事开始拒绝,从拒绝导师开始。
我的第一次改变,你们完全想象不到,是从拒绝快递小哥要求开始的。以前只要快递给我打电话,我哪怕有事走不开,我都会立马放下手上一切,去取快递。
那次我就和他说,我现在实在走不开,能不能帮忙送上来啊?结果,他还真的就送上来了。
后来我拒绝同事,告诉她,我手上在忙一份PPT,今天下午肯定无法回答她的疑问了,但是明天早上我们可以约个会聊聊。
结果同事也理解,我也不需要改变自己的节奏。
回想起职场的这一幕幕,我突然发现,自己完全也可以这么做来拒绝小D呀。
我后来每次要拒绝小D的时候,我都会做这样三步曲。
1、拒绝的理由
需要承认自己的需求很重要,“妈妈累了”;
重申重要的规则意识,“哪怕你很伤心,饭前就是不可以吃糖的,这是之前告诉过你的家规”;
2、给出替代方案
给出双赢策略,“这样好不,我们彼此不打扰30分钟,30分钟过去后,妈妈就陪你玩”;
给出什么时候可以做,“我们把这颗糖存着,下午三点零食时间可以吃”。
3、告诉自己
最后也是很关键的,就是需要时常提醒自己,我们的孩子并不弱小。
虽然她会因为我们的拒绝而哭泣,但是面对现实生活的落差,就是独立成长的关键一步。
我们的内心没有什么,孩子就不会体会到什么,我们的内心越是害怕什么,孩子就越能够感知到什么。
2
那你干脆一点呀~
第二个故事是小D教给我的。
上面的这样自我修炼,我是从小D 3岁多开始断断续续一直在实践的。大家不要觉得我写出来很轻松,其实也是一直在反复的,算是螺旋进步。
这和当年摘掉自己职场老好人路程一样的。但唯一确定的是,这样的修炼是值得的,我能感知到自己内心更加有力量感,也能感受到亲子关系的笃定感。
今年我进入抖音,在日常的写稿选品的流程上,增加了视频拍摄和直播。经常会出现某一周的安排十分密集。
小D有个习惯,会在每周一问我,这个周末的计划。有一周,我自己已经预见到了会是“魔鬼一周”。
但当小D提议周六去迪士尼,周日去晨跑外加带她上轮滑课时,我还是含糊了,就说,好的呀,我们到时候看。
而且小D习惯在那周里问好几遍的,我也都是这么含糊回答。
结果临到周五,我果然发现自己这周体能耗尽,周六我真的就想稍微睡久一点,回血一下。
到了周五晚上,我实在熬不住了,就和她商量说,能不能周六取消晨跑,就下午去轮滑,然后我们周日再去迪士尼。
慢慢破涕为笑的她,还能看到左边的泪珠吧
小D一下子就有了情绪了,脱口而出就是,可是你明明答应我的呀!
这件事是先生做了和事佬,小D才平复情绪,我们也彼此理解了。
(当然后来我们也都补上了“欠她”的行程,今天的题图就是我们迪士尼之行的照片)
后来小D说的一句话,我特别有感触。
她对我说,妈妈,你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很累,那么我问你的时候,你就该拒绝我呀。我问了你好几次,你总是答应的,那你突然的拒绝,我就不适应了。
这段大白话却让我觉得好有道理啊。
这和我们成人世界有时候总是碍于情面不第一时间拒绝,但最后反而彼此尴尬很类似啊。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只是“不喜欢、不合适、不想做”而想拒绝,但总是觉得这样的拒绝理由不存在,于是就给了对方含糊不清的说辞。
而这种一开始不说清楚的情况,当我们最后仍然拒绝时,对方反而会不舒服,“你一开始为啥不干脆一点呢?”
小D的这个故事,更近一步让我明白了,第一时间的拒绝,少点套路,说出真实感受,就是最好的拒绝理由了。
不行就是不行,千万不要模棱两可,不然反而彼此都不舒服。
今天谈论的看似是,作为父母如何拒绝孩子。但本质其实是,如何在关系中说“不”。
很多人应该像我一样,越是亲近的关系越难说“不”。
我的女儿治愈了我的老好人,而反过来我的敢于拒绝,也让她避免将来成为老好人。
这些年学习育儿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让我明白,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承认并且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去讨好迎合他人依然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
给自己,给女儿,也给你们。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写下这篇时,我突然想到了之前小D爸爸的那篇小D爸爸|我老婆有三个“臭毛病”,却是我最佩服的地方,里面提到了类似的观点,只不过讲述视角不同。
我自己这些年愈发觉得,是在学习育儿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了自己,在亲子关系中学会了底线和界限,这些让我活得更加舒服,也更有力量。前几天翻看老照片也有感触,眼神更加坚定和确信了
对了,昨天开团的DK现货都卖完了,开了预售了。这套书做了8年,我等了2年,能看到那么多人和我一样期待,我好开心呀。
觉得文章有启发
记得点赞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