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腦洞:如果原子彈未被發明出會怎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另一種結局

腦洞:如果原子彈未被發明出會怎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另一種結局

曼哈頓計劃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事業之一,耗費數千個工時、最聰明的頭腦和數十億美元的投入,該項目創造了曆史上第一個核武器系統。經過多年的理論、推演和測試,原子彈研究成功并被投到日本帝國,進而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原子彈的爆炸永遠改變了世界。

但是,如果曼哈頓計劃失敗,盟軍未發明出核武器,曆史走向又會如何呢?

沒落行動(1945-1946)

自從美國于 1945 年決定使用小男孩和胖子以來,是否對平民放棄使用核武器的倫理問題一直存在争議。雖然如此重大選擇背後的道德問題可以無休止地争論,但結果不言自明。原子彈可以使戰争迅速結束。但如果沒有原子彈,戰争可能至少會再拖一年,甚至更長。

盟軍對日本本土的攻擊計劃被稱為“沒落行動”,由“奧林匹克行動”和“小王冠行動”兩部分組成。這是一項宏大的攻擊計劃,這将是曆史上最大的海軍滅國行動,目的是通過正常地面部隊的占領,迫使日本投降。

奧林匹克行動計劃在攻占沖繩後不久開始實施,沖繩為盟軍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前沿基地來統籌他們的攻伐。奧林匹克行動的目标是占領西部的九州島。如果行動成功,将使盟軍處于有利地位,可以對東京和天皇集團進行最後的進攻。

攻打日本的主要問題是,由于多山和多岩石的地形,很少有地方可以使盟軍安全登陸這些島嶼。蒙古人數百年前就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盟軍的戰争計劃者知道強行登陸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

計劃階段的傷亡人數繼續激增,導緻前線将軍們對這種攻擊的成功率到嚴重焦慮。估計傷亡人數從 15萬人飙升到接近 100萬人不等,但由于日本人堅決拒絕投降,别無他法。盡管心存不安,沒落行動還是于 1945 年 11 月 1 日啟動。

登陸九州的軍事行動進展得很不順利,盡管擁有壓倒性的空中優勢和海軍支援,海灘登陸還是遭到了日軍激烈的抵抗。自殺小隊瘋狂地戰鬥,海灘布滿了大量地雷,而且鋪設了帶刺鐵絲網。盟軍的傷亡開始迅速增加,戰鬥節奏開始放緩。

在開頭的遲滞之後,盟軍開始向島嶼内部進軍,在那裡他們的經曆比在太平洋小島上的經曆更加恐怖。每個村莊都是一個潛在的威脅,當地人上來提供米和水,結果卻在他們伸手去拿食物時拿出磨尖的竹刀刺向盟軍士兵。森林裡到處都是裝備精良的日本正規軍和民兵小隊,他們不斷騷擾前進的部隊。盟軍雖然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進展十分緩慢。

日本的計劃是減緩盟軍的速度并造成盡可能多的傷亡,以試圖達成有利的和平協定。他們知道他們的帝國已經回天乏術,但如果他們能夠制造足夠的傷亡,他們或許可以保留一些在太平洋的利益。

蘇聯幹預

腦洞:如果原子彈未被發明出會怎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另一種結局

在紅軍壓倒性地消滅納粹德國之後,蘇聯借亞洲陸戰的機會擴張自己的領土。他們長期以來一直将目光投向滿洲和日本北部島嶼這些戰利品。蘇聯仍暫時與美國結盟,以此為借口加入亞洲戰争。然而,他們并沒有幫助美國人強迫日本投降的意願,而是想盡可能多地占領一些領土。

紅軍部隊進入并占領了大片中國東北的土地,激怒了内戰中的中國人。同時,蘇聯軍隊也開始進入北海道島。

蘇聯和日本将在 1946 年開始秘密會面,以期達成一項單獨的和平協定,在該協定中,蘇聯從日本那裡得到了讓步,條件是蘇聯退出戰争,使日本能夠專心保衛其核心地帶。這将給美蘇聯盟帶來不可估量的壓力,這也将開始展現在西歐的政治中。

盡管英國和美國發出強烈警告,蘇聯還是與日本達成協定,日本将北海道的部分地區、日本在滿洲的領土以及其他一些離島割讓給蘇聯。蘇聯退出了與日本的戰争,以開始鞏固其在歐洲和亞洲的權力。

随着盟軍在日本傷亡人數不斷增加和蘇聯野心的充分展現,盟軍指揮官知道他們需要迅速取得勝利,以便重建立立穩定的國際秩序。

日本投降 (1947)

沒落行動所需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但最終在1947年春天取得勝利。經過一年半殘酷血腥的戰鬥,日本各島已成為一片冒煙的廢墟。盟軍傷亡人數超過 50 萬人,近 25 萬人死亡,但東京牢牢地掌握在美軍手中。美軍在日本的艱苦戰鬥使美軍目前處于虛弱狀态,軍事實力大大折損。

腦洞:如果原子彈未被發明出會怎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另一種結局

天皇為了避免淪為俘虜,與整個皇室一起自殺。由于雙方在血戰期間有了深厚的沖突,美國在日本實施了更不友好統治。日本被迫無條件投降後,饑餓、疾病肆虐,美國如今完全沒有幫助日本進行戰後重建的意願。

相反,盟軍将他們的資金、人力和資源從日本撤出,并将其搬回西歐。在那裡的下一場攤牌已經在醞釀之中。為了監視蘇聯在中國和日本北部擷取的新領土,美國留下了一支占領軍,并在沿海建立起了反蘇軍事基地。

日本非但沒有從灰燼中重生,重建并成為世界領先的經濟強國和民主國家,反而淪為一個争吵不休的死水國家,将竭盡全力修複二戰造成的破壞。

沒有核武器,就沒有冷戰

由于核武器固有的威懾力,冷戰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很冷。如果沒有核威懾,世界仍将處于正常武器和正常軍事理論占主導地位的狀态,那麼世界局勢将遠不如現在穩定。

腦洞:如果原子彈未被發明出會怎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另一種結局

盡管曾經是一個對付納粹的盟友,但很明顯西方國家和蘇聯在未來不會彼此友好相處。當盟軍在日本作戰時,蘇聯正在無情地鞏固其在東歐的權力。紅軍鎮壓暴動,清洗異己分子,曾經為納粹辦事的人受到了殘酷懲罰,而盟軍則在遠東忙碌。

到1947年左右,盟軍傳回歐洲時看到了可怕的景象。蘇聯在其與西歐的邊界沿線建立了自己的軍隊、裝甲師、空軍和陸地防禦系統,華盛頓、巴黎或倫敦的任何人都無法對蘇聯設定的軍事力量做出任何有效反應。

在真實的曆史中,二戰結束時,蘇聯擁有近 1200 萬現役軍隊,日本投降後,他們迅速複員至 300 萬。在這個時間線中,他們很可能保持更大的活躍軍事力量。

即使在冷戰中,西方也對紅軍在歐洲的數量和軍事優勢感到不安。如果沒有核武器的威懾,歐洲的力量對比就會明顯地有利于蘇聯。

傳統的軍事學說在很大程度上遵循這樣的觀點:一個擁有軍事優勢、擁有潛在軍事沖突的可能性和手段的國家最終會攻擊他們的敵國。這種思想導緻了從 19 世紀到二戰結束的所有重大戰争的爆發。但核武器永遠地改變了這一觀念。

如果沒有核武器,計劃在西歐、中東和亞洲攫取更多領土的蘇聯最終會擴大自己的優勢。很難有把握地說一定會發生什麼,但很容易看出,等待人們的不是冷戰,而是一場激烈的熱戰,數百萬人之間在廣袤的土地上進行另一場正常戰争。

第三次世界大戰很可能在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爆發。死亡人數可能是災難性的,并且無法得知人類是否能在第三次世界大戰這等末日沖突中幸存下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