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代表日記】惦記那些低處的土地

【代表日記】惦記那些低處的土地

編者按: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12月14日至17日在京舉行,廣大文藝工作者代表圍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系列論述的重要精神,共議共商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繁榮新篇章。上海百餘位作家文藝家代表參加此次盛會,我們邀請上海作家代表團中最年輕的代表甫躍輝,在北京記錄他首次參會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

昨晚看昭通學院第八屆全國大學生“野草文學獎”入圍稿件,直到淩晨三點多才看完。昭通是苦寒之地,不說跟全國比,就是在雲南十六個地州裡,昭通也算是生活比較艱難的地方。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地方,走出了許多優秀的詩人和小說家。在發現和推動作家走出去的過程中,昭通學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早上起來,好不容易醒了困,集體坐車前往北京飯店會議中心,今天上午的會議有兩項議程,一是聽張宏森書記作《中國作協九屆全委會報告》,二是聽邱華棟老師作《關于修改〈中國作家協會章程〉的說明》。觸動我的地方挺多,比如前者有一句“新時代文學要心懷天下,放眼全球,向人類的悲歡,世界的命運敞開胸懷,以平視的目光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這自然是任何一個優秀寫作者都應該要求于己的。

【代表日記】惦記那些低處的土地

而後者最觸動我的,是提到在新的《章程》裡增加了第十五條,“面向基層、面向社會、延伸手臂、擴大覆寫,加強文學公共服務,開展文學推廣和普及,推進文學志願服務,促進全民閱讀,夯實文學事業和作協工作的社會基礎。”我前面說到的昭通,就是無可争議的文學的基層。

我自己也生長在基層,是和昭通遙遙相對的西南邊疆保山。保山雖遠離文化中心,但仍有不少文學愛好者和寫作者。遠的可以說到明朝,楊慎因為“大禮議”被貶保山(時稱永昌),現在看《永昌府文征》裡那段時間的詩文,楊慎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帶動了保山文學的大幅發展。而現在,就我所知,像很多基層一樣,保山仍然有很多文學愛好者和寫作者。第十五條增加後,若能在今後的工作中切實加以落實,将讓這些最基層的寫作者直接受益。最基層的寫作者受益,亦是當代文學生态的整體受益。

因為上海代表團和雲南代表團都住在酒店十樓,他們在電梯那邊,我們在電梯這邊。我們總是在電梯口碰到,有雲南朋友開玩笑說,你走錯方向了,快回我們這邊來吧。也有久聞其名的前輩,是這次才得以見面的。比如哈尼族詩人哥布、普米族詩人魯若迪基。魯若迪基老師是今天認識的,他說,我們都知道你,一個雲南人在上海。被老家人惦記,是挺溫暖的事,而反過來,惦記故鄉,惦記“基層”,惦記那些低處的土地,正是文學不變的主題之一。這讓我想到魯若迪基的《選擇》:

“天空太大了/我隻選擇頭頂的一小片/河流太多了/我隻選擇故鄉無名的那條/茫茫人海裡/我隻選擇一個叫阿争伍斤的男人/做我的父親/一個叫車爾拉姆的女人/做我的母親/無論走在哪裡/我隻背靠一座/叫斯布炯的神山/我懷裡/隻揣着一個叫果流的村莊”

【代表日記】惦記那些低處的土地
【代表日記】惦記那些低處的土地

甫躍輝與雲南作家納張元、李達偉、呂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