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北大論戰:定都北京還是南京?

北伐戰争能成功主要歸功于四股軍事力量:蔣介石的第一集團軍,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閻錫山的第三集團軍,李宗仁白崇禧的第四集團軍。四大集團軍聯合向北京、天津進發,終于将奉系張作霖趕到關外。

南北大論戰:定都北京還是南京?

至此,長城以南的廣闊地區基本上實作了統一。但這種統一隻是表面上的,實際上四大力量都劃分了自己的地盤。蔣系主要控制東南各省;馮玉祥控制陝甘、河南、山東等地;閻錫山控制北方察哈爾、河北、山西等省;李宗仁白崇禧桂系則控制廣西和湖南湖北。

不管怎麼說,也算是統一了,那麼首都該定在哪裡呢?

1925年的時候國民黨在廣州建立了國民政府,1926年又遷都到武漢,1927年發生甯漢分裂,老蔣在南京另立政府。是以在北伐成功之時,首都到底是哪裡其實還沒有正式确定。當時主要是兩個選擇,要麼是北京,要麼是南京。

南北大論戰:定都北京還是南京?

馮、閻二人基本上認為應該定都北京,這裡是明清兩代都城,裝置齊全,有王者氣質。這當然是對外的說法。其實質是因為北京對馮、閻二人而言是可控勢力範圍之内。如果定都南京,那麼他們就遠離權力中心,被邊緣化了。

蔣系當然強烈要求定都南京,蔣的核心勢力在江浙,他所依賴的英美在華勢力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上海是西方人的大學營,離南京很近,蔣系認為定都南京是最合适、最安全的。他們對外肯定是不能這樣說的,他們主要的說法是應該堅持“總理遺囑”定都南京。

南北大論戰:定都北京還是南京?

到底是定都北京還是南京,不僅是政治勢力暗暗較勁,社會上的争論也很熱烈。

吳稚晖就支援定都南京,他說了四點,似乎比較能夠代表南方人的看法。第一當然還是說要堅持“總理遺囑”。第二點說,從陸上來看南京偏東,但若加上海域來看,南京就比較适中了。他應該是想強調,作為一個現代國家必須要有海洋意識,近現代崛起的大國都是海洋大國。第三點說南京靠近上海,有巨大的投資來源,很容易就建設起來了。而北京是古城,不适合成為新時代的首都。第四點還是跟上海有關,上海是國際大都市,貿易大都市,又是中國的輿論中心,是以首都設在靠近上海的南京最為合适。

南北大論戰:定都北京還是南京?

1929年正在修建中的南京中山路

北方人不以為然,他們說南京地勢低窪,夏天濕熱,民風文弱,在曆史上是六朝金粉之地,萎靡之氣太重。這種說法固然玄學成分太強,但在當時确實有一定說服力,我們中國人比較迷信那些玄學。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政權遠不止六朝,然而平均算下來每個朝代存活時間都不長,似乎這裡不具備穩固久遠之氣。三國的東吳,南北朝的宋、齊、梁、陳,南唐、太平天國都曾定都南京,卻均未活過百年。明朝比較特殊,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來朱棣又遷都北京了。

南北大論戰:定都北京還是南京?

20年代南京

關于“總理遺囑”定都南京這件事,北方人并不直接反對,但有另一番解讀。孫中山立遺囑時北京還在軍閥手裡,是以才主張定都南京,這隻是一個權宜之計。至于是不是權宜之計,現在是人故無對證,大家都可以各自解讀。還說真正的遵循“總理遺囑”是應該繼承中山先生遺志,建設好國家,而不是墨守成規。

南北大論戰:定都北京還是南京?

修建完成後的南京中山陵

這場定都問題的南北大論戰持續了很久,最終在輿論上南方占據了上風。南方主要抓住了一個重要的“辯論大法”——扣帽子大法。

南方輿論說北京有東交民巷,那可是外國列強侵華特權的産物和中國恥辱的象征,你們還堅持定都北京是何居心?難道當洋人奴隸當上瘾了?

南北大論戰:定都北京還是南京?

第二個是說,日本人勢力在關外,與北京近在咫尺,日本人就很希望我們定都北京,便于他們掌控。你們所希望的和日本人如出一轍,這分明是“為外人作說客,為帝國主義作走狗”。

南方輿論甩出這兩點後,北方輿論漸漸沒了聲勢,這些帽子沒人戴的起,隻能躲着。據說連馮玉祥聽到這種論調後都無話可說,不敢說什麼了。

那麼說,北方輿論為什麼不能祭出扣帽子大法呢?北京在這方面有天然劣勢,甩不出帽子。晚清以來,東交民巷确實一個刺眼的存在,就拿1900年來說東交民巷就是賣不過的坎。而巴黎和會後,中國民間普遍對日本比較排斥,超過了任何其他西方列強。日本還占着咱不少地方,其他列強在華一般是租界,跟日本情況有所不同。事實上那時候我們需要英美等列強的支援來扼制日本,是以定都南京,靠近英美勢力似乎更合适。定都北京總不免讓人覺得有羊入虎口的意思。

南北大論戰:定都北京還是南京?

輿論上南方占了上風,政治上蔣系也占了上風,加上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也支援定都南京,後來馮玉祥、閻錫山也就不堅持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