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爾茨海默病,未定的“百年孤獨”有了新的解法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種不可逆的腦神經退行性疾病,全球患者約有4000萬,中國約占到四分之一。阿爾茨海默病是以進行性癡呆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大腦變性疾病,是老年人癡呆的最主要原因,是以也常被俗稱為“老年癡呆”。

阿爾茨海默病的确切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确,從人群來看,阿爾茨海默病常在50歲以後起病,随着年齡增長,其發病率有增高趨勢,84歲以上人群可達47%。

目前認為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涉及β-澱粉樣蛋白(Abeta)和神經微管結合蛋白tau的沉積、發炎反應,遺傳及認知損害等其他危險因素。其基本病變是由Abeta和tau在腦組織特定部位積蓄形成斑塊和纏結所緻,Abeta的産生是觸發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病。

今年6月,先聲與Vivoryon Therapeutics達成戰略性區域許可合作,在大中華區開發和商業化包括Varoglutamstat在内的2款針對具有神經毒性的澱粉樣蛋白 N3pE(pGlu-Abeta)阿爾茨海默病治療藥物,成為最早引入AD創新藥管線的國内企業。

Varoglutamstat是一種靶向谷氨酰胺酰肽環轉移酶(QPCT)的口服小分子抑制劑,是目前 AD 藥物開發中頗具前景的療法之一,已在全球進行到臨床Ⅱb期開發階段。Varoglutamstat可抑制N3pE澱粉樣蛋白的生成,N3pE 澱粉樣蛋白在 AD 的早期階段發揮作用,可觸發 AD 的許多病理過程,是以Varoglutamstat具有預防神經元損傷的潛力。

其藥學、毒理學、主要藥效學等特性已認證臨床前研究驗證,已完成的IIa期研究的短期(治療12周+随訪4周)療效結果顯示,在神經心理量表(Cogstate NTB)一個代表工作記憶的分量表中,Varoglutamstat與安慰劑相比,具有明顯統計學差異。此外,在腦脊液QPCT酶的抑制、腦脊液中的Neurogranin(代表突觸毒性的生物标志物)、YKL-40(代表神經發炎的生物标記物),以及腦電圖等其他名額上, Varoglutamstat治療組結果相對于對照組都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

2020年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現患人數約為900萬,據預測2050年将增長至2100萬。阿爾茨海默病未滿足臨床需求和社會負擔正不斷增加。

由于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的臨床表現和因衰老而展現的行為狀态類似,其實很難早期發現。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人群進行調查後,也發現很多患者在确診的時候病情已到了中後期。是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做好預防,對于家中老人我們要多一點了解,少一點遺忘。

對于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是一條延伸到天邊的道路,前進的方向上盤桓着未解的生命科學迷霧,但是這與我們息息相關,因為每個人都會有生理上的衰老。先聲藥業是諸多沖進迷霧的前進者之一,首次将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納入研發管線後迅速遞交臨床試驗申請,期望讓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早日用上更有效藥物。

文章來源:先聲藥業 公衆号

圖檔來源:包圖網

已獲授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