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以及暢銷書作家克裡斯托夫·安德烈曾有一本暢銷書叫做《恰如其分的自尊》,我在2015年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很受到震撼,它讓我明白“總是羨慕别人,不喜歡自己的樣子”、“看不起自己的出身”、“不滿意自己的表現”、“不接納自己的現狀”等等這些想法和思緒全部都是因為“自尊生病了”。而這裡的自尊又和我們平時說到的自尊有些不同。這裡的自尊主要有兩個含義:第一是評估某個事物的價值;第二是對某個事物的看法。
簡單來說,自尊就是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是否喜歡我們眼中的自己。
是以,構成自尊的三大成分是:“自信”、“自我觀”和“自愛”。
而自尊的養分,也就是如何才能獲得自尊,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感覺被愛”,一個是“感覺自己有能力”。
我們曾經總認為一個人一定要有着高自尊的水準才能獲得更美好的心理狀态和生活。而這本書的作者卻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擁有的是“恰如其分”的自尊。
因為高自尊的人有優勢也有劣勢,低自尊的人同樣。兩者隻要沒有掌握好度,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正常心态的。
是以,當我看到廣西師大出版社魔法象圖畫書王國推出的這本——《獨一無二的我》的時候突然就明白了。

大人讀的書是讓成人在自尊水準趨于成熟的情況下明白自己的某些行為和想法是因為自尊生了病,進而得到對症的藥物來醫。
而這本繪本,則是給孩子和父母讀的,讓父母和孩子在兒童自尊水準還未健全的前提下學會如何成為一個擁有恰如其分的自尊的人。這樣,等這些孩子長大了,也許他們的自尊就不會生病了。
2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事情。
作為爸爸媽媽的你,會不會常常脫口而出孩子的缺點,而當表達變成評價的時候,對一個人的傷害是比較大的。
比如,孩子有一道題目不會做,你是會說:”這道題你不會做是嗎?是因為老師講課時候沒有聽明白嗎?媽媽給你再講一遍吧”還是會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
前者是表達情況,後者就是評價個人了。
即使是一個成年人,被别人評價的時候也會不自覺的産生一種認可心理,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開始變得不自信了。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常常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感受不到自己價值的孩子,自尊往往偏低。
而《獨一無二的我》這本書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學會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同時也讓家長明白,每一個孩子擅長的地方不同,且擅長的事項不同,不能因為孩子的某一項做的不好,就給孩子作出不好的評價。
用第一人稱,以孩子的口吻,訴說孩子成長的煩惱和心理。
我學習不怎麼好,但特别會疊紙飛機;
我怕被蚊子叮,但不怕打針;
我接不住球,不過滑冰滑得很好;
我羞于在衆人前唱歌,但一個人彈鋼琴就很放松;
我經常迷路,但知道很多别人都不知道的秘密的地方……
在出版社給出的宣傳簡介中,把第一人稱“我”改為了“有的孩子”,當我們讀着那樣的文字的時候,很明顯會有一種在說别人的感覺,“有的孩子”仿佛是“别的孩子”。
而《獨一無二的我》這本書中,作者用了第一人稱“我”,口吻是以孩子的方式來表達的,這樣讀起來特别有代入感,可以讓孩子讀着讀着就聯想到自己身上,很好的共情和自我思考,可以讓孩子明白,原來自己并不是一無是處,也許我這裡不好,但是我那裡好呀。
可以發現閃光點,勇敢做自己;同樣可以思考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獨一無二的我》是想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星星,不要因為自己的缺點而自卑,要善于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勇敢做自己。
但通過思考,我也在想,我們可以給到孩子自信和自尊。
但是,就像開頭說的那樣,一個人的自尊最好是“其恰如其分”的,而非過高或者過低的。
如果家長盲目的拔高孩子的自尊,也有可能會導緻孩子自負。
同樣,這也是我在讀《獨一無二的我》這本書中想到的。
當我們去親子共讀的時候,第一遍,我們可以和孩子讀出文字、看看圖畫,讓孩子明白,每個個體的不同和他們的閃光點。
然而,當和孩子一起讀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我們是可以帶着思考的方式和孩子進行對話的。
比如:“我學習不怎麼好,但特别會疊紙飛機”這一段話,我們是可以和孩子一起談論的。
我們可以問孩子:你覺得會疊紙飛機厲害嗎?會疊紙飛機未來可以做什麼呢?等等,如果孩子回答,可以制造飛機啊,那麼我們就可以繼續引導孩子思考前面的,那為什麼這個小朋友學習不怎麼好呢?等等,多和孩子進行一些開放性的問答,引導孩子思考。
這也就是把《獨一無二的我》這本書讀深讀透的方法,要讓孩子知道每人優缺點的情況,也要讓孩子學會思考,這些“會”與“不會”之間的關系。
這樣孩子可以學會去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更能學會如何發揚自己的閃光點。
3
一本優質的繪本,不是讓我們讀完一遍之後就覺得索然乏味的,而是繪本本身具有深刻的内涵,同時也可以帶給我們思考的。
無疑,這本《獨一無二的我》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一想再想,一醒再醒的書。
閱讀的是書中的故事;
思考的是書中的内涵;
警醒的是家長的表達。
《獨一無二的我》,以書為媒,告訴我們,父母、孩子皆是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