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以及畅销书作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曾有一本畅销书叫做《恰如其分的自尊》,我在2015年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很受到震撼,它让我明白“总是羡慕别人,不喜欢自己的样子”、“看不起自己的出身”、“不满意自己的表现”、“不接纳自己的现状”等等这些想法和思绪全部都是因为“自尊生病了”。而这里的自尊又和我们平时说到的自尊有些不同。这里的自尊主要有两个含义:第一是评估某个事物的价值;第二是对某个事物的看法。
简单来说,自尊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是否喜欢我们眼中的自己。
所以,构成自尊的三大成分是:“自信”、“自我观”和“自爱”。
而自尊的养分,也就是如何才能获得自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感觉被爱”,一个是“感觉自己有能力”。
我们曾经总认为一个人一定要有着高自尊的水平才能获得更美好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而这本书的作者却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拥有的是“恰如其分”的自尊。
因为高自尊的人有优势也有劣势,低自尊的人同样。两者只要没有掌握好度,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正常心态的。
所以,当我看到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图画书王国推出的这本——《独一无二的我》的时候突然就明白了。

大人读的书是让成人在自尊水平趋于成熟的情况下明白自己的某些行为和想法是因为自尊生了病,从而得到对症的药物来医。
而这本绘本,则是给孩子和父母读的,让父母和孩子在儿童自尊水平还未健全的前提下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拥有恰如其分的自尊的人。这样,等这些孩子长大了,也许他们的自尊就不会生病了。
2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
作为爸爸妈妈的你,会不会常常脱口而出孩子的缺点,而当表达变成评价的时候,对一个人的伤害是比较大的。
比如,孩子有一道题目不会做,你是会说:”这道题你不会做是吗?是因为老师讲课时候没有听明白吗?妈妈给你再讲一遍吧”还是会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
前者是表达情况,后者就是评价个人了。
即使是一个成年人,被别人评价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认可心理,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开始变得不自信了。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常常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感受不到自己价值的孩子,自尊往往偏低。
而《独一无二的我》这本书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学会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让家长明白,每一个孩子擅长的地方不同,且擅长的事项不同,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一项做的不好,就给孩子作出不好的评价。
用第一人称,以孩子的口吻,诉说孩子成长的烦恼和心理。
我学习不怎么好,但特别会叠纸飞机;
我怕被蚊子叮,但不怕打针;
我接不住球,不过滑冰滑得很好;
我羞于在众人前唱歌,但一个人弹钢琴就很放松;
我经常迷路,但知道很多别人都不知道的秘密的地方……
在出版社给出的宣传简介中,把第一人称“我”改为了“有的孩子”,当我们读着那样的文字的时候,很明显会有一种在说别人的感觉,“有的孩子”仿佛是“别的孩子”。
而《独一无二的我》这本书中,作者用了第一人称“我”,口吻是以孩子的方式来表达的,这样读起来特别有代入感,可以让孩子读着读着就联想到自己身上,很好的共情和自我思考,可以让孩子明白,原来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也许我这里不好,但是我那里好呀。
可以发现闪光点,勇敢做自己;同样可以思考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独一无二的我》是想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不要因为自己的缺点而自卑,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勇敢做自己。
但通过思考,我也在想,我们可以给到孩子自信和自尊。
但是,就像开头说的那样,一个人的自尊最好是“其恰如其分”的,而非过高或者过低的。
如果家长盲目的拔高孩子的自尊,也有可能会导致孩子自负。
同样,这也是我在读《独一无二的我》这本书中想到的。
当我们去亲子共读的时候,第一遍,我们可以和孩子读出文字、看看图画,让孩子明白,每个个体的不同和他们的闪光点。
然而,当和孩子一起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带着思考的方式和孩子进行对话的。
比如:“我学习不怎么好,但特别会叠纸飞机”这一段话,我们是可以和孩子一起谈论的。
我们可以问孩子:你觉得会叠纸飞机厉害吗?会叠纸飞机未来可以做什么呢?等等,如果孩子回答,可以制造飞机啊,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引导孩子思考前面的,那为什么这个小朋友学习不怎么好呢?等等,多和孩子进行一些开放性的问答,引导孩子思考。
这也就是把《独一无二的我》这本书读深读透的方法,要让孩子知道每人优缺点的情况,也要让孩子学会思考,这些“会”与“不会”之间的关系。
这样孩子可以学会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更能学会如何发扬自己的闪光点。
3
一本优质的绘本,不是让我们读完一遍之后就觉得索然乏味的,而是绘本本身具有深刻的内涵,同时也可以带给我们思考的。
无疑,这本《独一无二的我》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一想再想,一醒再醒的书。
阅读的是书中的故事;
思考的是书中的内涵;
警醒的是家长的表达。
《独一无二的我》,以书为媒,告诉我们,父母、孩子皆是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