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順豐同城上市破發,越虧越多的同城配送是個好生意嗎

順豐同城上市破發,越虧越多的同城配送是個好生意嗎

經濟觀察網 記者 任曉甯

帶着虧損上市的順豐同城(09699.HK),不出所料,上市即破發。

順豐同城發行價16.42港元。開盤報15.200港元/股,盤中下跌一度超11%,截至發稿,報每股14.8港元,跌幅9.87%。

12月14日上午,順豐同城舉辦了上市敲鐘儀式。順豐董事長王衛敲鐘時回答了為什麼在此刻上市的問題。他引用和一個朋友的對話說,即時配送是一個大趨勢,并且順豐有這個條件,那麼,“我們具備所有條件,我們是好的企業,好的商業模式,是一個好的團隊,在任何時間上市都沒問題。”

比破發更值得關注的,是順豐同城的商業模式。與達達、閃送、美團配送、餓了麼蜂鳥等同城配送一樣,順豐同城依靠騎手,為商家和使用者提供同城即時配送服務。這種模式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讓順豐同城虧損連年增大。曾經,試圖走通本地生活服務的O2O留下一地雞毛,現在,做本地配送生意的同城配送,會是個好生意嗎?

上市破發不意外

順豐同城上市即破發,并不令人意外。

上市前夕,12月13日,順豐同城暗盤破發,跌幅擴大至10%。順豐自己對股價也沒有信心,此前,順豐每股招股價介乎16.42至17.96港元,最終,順豐以招股價下限16.42港元定價。

“同城快遞競争激烈,順豐份額較小且優勢不明顯,一直處于虧損狀态,市場信心不足。”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經濟觀察網記者分析說,這是順豐同城上市首日股價表現不佳的原因之一。而且,這個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比較低,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苦力活大家都能幹,隻能拼價格,缺乏想象空間。”

不過,即使破發,順豐同城也有上市需求,“如果資本不夠,則業務無法快速啟動,就會在競争中落于下風。順豐同城希望能夠得到快速發展,是以有強烈的IPO融資需要。”張孝榮認為。

順豐同城最初為順豐控股集團旗下的一個事業部,2016年開始涉足同城配送業務,2019年3月獨立營運。從成立到上市,共用了5年時間。

順豐同城共完成過5輪融資,股東中包括賽富投資、BAI資本、中信資本、喜馬拉雅投資、摯信資本、君聯資本等明星股東。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其基石投資人阿裡巴巴。淘寶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認購金額為8.51億港元,按照最低發售價16.42港元,對應股數為518.44萬股,假設超額配股權未獲行使,其占已發行股本約5.55%。同為阿裡系的哈啰出行也認購了3879萬港元,對應股數為236萬股。

對于順豐同城上市,快遞物流專家、貫铄資本CEO趙小敏分析稱,中國即時配送市場已是近萬億市場的規模,可以容納更多的選手參與市場競争,市場空間還很大,頭部企業的要務是在此期間占據更大市場佔有率、實作規模效應,做精做專。

此次順豐同城上市,也在繼順豐控股、順豐房托、嘉裡物流之後,為王衛帶來了人生第四個IPO。

訂單越多虧損越大

順豐同城的商業模式與閃送類似,為商家和個人提供幫取、幫買、幫辦等跑腿業務,比如幫買生鮮蔬菜、鮮花水果、藥品3C等,收取服務費,最大成本是跑腿員工的人力成本。

從招股書資料看,順豐同城是個虧損的生意,并且,随着訂單的增多,越虧越多。

2018-2020年,順豐同城訂單量分别為7980萬單、2.1億單和7.6億單。這3年,順豐同城分别虧損3.28億元、4.70億元和7.58億元,3年合計虧損達15.56億元。

截至今年前5個月,順豐同城訂單總數達5.14億筆,同比增長151.2%,虧損則達到了3.53億元,同比增長近64%。

實時配送平台為勞動密集型,需要足夠的騎手提供及時、高品質的配送服務。人力成本也成為順豐同城虧損的主因。2018至2020年,人力外包成本及順豐同城雇員福利開支分别為11.98億元、23.77億元、49.21億元,均高于當期營業收入,占營業成本比例分别為97.8%、97.3%、97.8%。

順豐招股書預計,目前上述的财務狀況将另外持續3至5年,直至其超越早期發展,并建立規模經濟。順豐稱,目前公司專注在快速增長的市場上取得長遠成功,會繼續專注擴大客戶群、服務網絡等,而非尋求即時财務回報或盈利能力。

順豐同城的競争對手達達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公司一直未能實作盈利。

目前,同城配送還出現一個趨勢,對母公司的依賴正在變大。2020年各年及截至2021年5月31日止5個月,來自順豐控股的收入分別占同期總收入的33.6%及38.6%,順豐同城的最大客戶是其最大股東順豐集團。美團配送和餓了麼蜂鳥,依賴美團和餓了麼的外賣業務。達達集團的京東到家業務收入占比為63.6%,對京東依賴度也在進一步提高。

截止2021年5月的12個月裡,順豐同城平台營收為30.46億元,共完成10.7億單,對應22萬活躍商家和750萬活躍消費者。若沒有來自大股東的訂單扶持,即時配送營收增長速度如何,目前仍存疑問。

同城配送是個好生意嗎

同城配送是一個伴随着本地生活消費市場,特别是外賣市場而崛起的新業務。2011年,全國同城配送企業僅為26家,2016年,同城配送公司510家,2021年,全國範圍内現存的同城配送相關企業有超3100家。

3000多家企業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内的同城配送相關企業是該市場的主力軍,占總量的57%;而注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的僅占總量的6%。

順豐同城注冊資本8億元,且背靠順豐集團,毫無疑問是同城配送賽道的大玩家。同樣的大玩家還已經赴美國上市的京東達達,還有尚未上市的美團配送和餓了麼蜂鳥,以及創業公司閃送等。

同城配送玩家增多,與市場規模擴大有關。根據艾瑞咨詢報告顯示,實時配送服務行業的年訂單量從2016年的46億單增至2020年的210億單,複合年增長率為46%。考慮到服務場景的不斷擴充及新業态與消費模式的創新,預計2025年中國實時配送服務行業的年訂單量将進一步增至795億單,2020年至2025年複合年增長率為30.5%。

與競争對手相比,順豐同城目前不占優勢。2020年,達達訂單量約為11億單,順豐同城為7.6億單,仍有較大差距。按照每單的平均收入來看,順豐同城單筆訂單2.85元,達達集團去年全年的每筆訂單收入已達到5.19元。不過,達達目前也在虧損中。根據達達2021财年第三季度财報,達達集團2021年第三季度淨虧損為5.427億元,上年同期的淨虧損為3.240億元。同比虧損擴大。

順豐同城預計,2021年淨虧損将比2020年進一步擴大,主要因為還要進一步擴大服務的覆寫範圍。截至2021年5月31日,順豐同城業務覆寫全國超過1000個城市。

持續加大投入的同城配送玩家們,寄希望于網絡規模效應,這也是網際網路平台的慣性思路與慣常做法。當訂單量足夠密集,騎手的滿載率提升時,平台對騎手的議價能力也會不斷提升,最終在不降低、甚至提高騎手機關時間收入的前提下降低自身成本。

“即時配送業務,正在發展初級階段,整體門檻不高,這也是市場競争激烈的原因。”張孝榮告訴記者,未來同城配送可以結合無人配送和大資料營運,形成技術壁壘。目前,則是“天下未定,群雄逐鹿”,大家都有機會。

不過,這個賽道是新的未來還是一地雞毛,要經過市場的驗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