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晨媽媽太磨蹭,趕着上學的小孩急哭!不打不罵治好孩子拖拉磨蹭

不管是苦口婆心地講道理,還是嚴厲管教,娃幾乎都聽不進去。

不能打不能罵,講道理也沒用,那該怎麼辦呢?今天告訴大家一個方法——“自然後果法”。

1

走娃的路讓娃無路可走

近日,一段上海媽媽學女兒慢動作出門,結果把娃逼哭的視訊火了,引發了好多家長的共鳴:▼

由于女兒上學出門總是愛磨蹭,某天媽媽就在女兒準備出門上學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故意拖延出門時間。

女兒眼看着要遲到了,早已準備就緒在門口等待,一直在催促媽媽,可媽媽依舊不緊不慢,最後女兒急哭了。

“媽媽快點……上學要遲到了……”

清晨媽媽太磨蹭,趕着上學的小孩急哭!不打不罵治好孩子拖拉磨蹭

媽媽表示自己實屬“被迫營業”,平日裡深受女兒磨蹭的折磨,這一次決定走女兒的路,讓她無路可走。

這招一出,效果立竿見影,女兒意識到磨蹭帶給自己的緊迫感了。第二天在吃早飯時,女兒主動提醒媽媽可以準備一下了,并表示之後自己會漸漸改正磨蹭這個壞習慣。

媽媽看到女兒的變化很高興,于是就跟網友們分享了這件事,得到了好多人的支援:要讓孩子切身體會一下!

清晨媽媽太磨蹭,趕着上學的小孩急哭!不打不罵治好孩子拖拉磨蹭

山東的一位爸爸也有類似的經曆,為治好女兒上學前愛磨蹭的壞習慣,陪女兒一起磨蹭,讓她自己去承擔遲到的後果。第一天遲到後,第二天天還沒亮女兒就自覺起床了……

對那些好好講道理不聽的孩子終于有辦法了!“發脾氣”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上策是什麼?

就是讓TA去體驗一下後果、承擔一下責任,比如起床磨蹭,導緻遲到被記名批評;寫作業磨蹭,導緻深夜還要強忍睡意完成作業……

2

講100次的道理

不如讓孩子實踐一次

讓孩子切身體會一次教訓,遠比講道理更有力量。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要讓孩子明白道理,不僅僅要把道理告訴孩子,還要讓孩子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年級生比利幾乎天天忘記帶午飯餐盒,導緻母親需要中斷繁忙的工作,特意跑一次比利學校送飯。她和比利進行了一次談話,首先肯定了比利能承擔起帶餐盒的責任,并告訴比利,如果下次再忘記拿了,她不會再送飯到學校,希望比利可以從自己過失中汲取教訓。

一開始,比利的老師打亂了計劃,每當比利忘記帶午飯,老師會借錢給他買午飯。是以,母親找到老師,希望可以達到一緻,要讓比利從自己行為的後果中學習。

當比利又一次忘記帶餐盒時,他找老師幫忙,但被老師拒絕了:“比利,我們說好了的,你要自己解決午飯問題。”當他找母親幫忙送飯來時,母親也同樣和善但堅定地提醒他應該自己解決午飯問題。盡管比利的同學有分享給他半塊三明治,他還是不開心了一天。

自此以後,比利漸漸改正了不帶午飯的習慣,偶爾忘記了,他會想辦法找到願意給自己分享食物的同學,他也時常會準備零食感謝 同學。等到比利上了二年級,他不僅能夠記住帶午飯,還能自己負責前一晚準備便當的工作。

清晨媽媽太磨蹭,趕着上學的小孩急哭!不打不罵治好孩子拖拉磨蹭

這種通過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大人的幹預,在體驗後果的過程中學習的方式,被18世紀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稱為——“自然後果的懲罰”。

盧梭反對對兒童進行說理教育,也反對施以嚴酷的紀律和懲罰,主張讓兒童通過體驗其過失的不良後果去認識錯誤,吸取教訓,學會服從“自然法則”,自行改正。

如果他有冒失的行為,你隻需要讓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礙或受到由他的行為本身産生的懲罰,就可以加以制止。

19世紀英國教育家斯賓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完善了這個原則:

當孩子犯了錯誤,造成一定的不良後果,别人不去批評、懲罰,而是用孩子自己的行為所引起的必然反應和不可避免的“自然後果”,直接限制TA的自由,使之從中得到不愉快的體驗,甚至得到痛苦,進而迫使其改正過失。

隻有讓孩子自己真正承受一次犯錯的後果,才能刻骨銘心地記住并改正。每一次實踐、犯錯都是一次成長、一次進步。

3

通過“自然後果法”

給孩子帶來體驗式成長

自然後果法,實質是“體驗式成長”,在成長中自然地收獲經驗,以“後果”來引導孩子自然朝正向發展,通常适用于青春期之前的孩子身上。

聽起來這種教育方式有些“野蠻”,但自然後果法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父母不放任、不姑息、不縱容的态度下,孩子會受到反思,變得謹慎,決不再犯。

不過,教育是複雜的,自然後果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情況,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下評估,可參照這4步:▼

第一步:安全的前提,不影響他人

在使用自然後果法之前,首先确認孩子的行為有沒有危險,顯然不能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玩火、橫穿馬路這些危險的後果;同時也要確定不影響他人,比如孩子在電影院觀影時大聲喧嘩跑動,這時候别想自然後果法了,趕緊及時制止。

第二步:自然後果不是懲罰後果

要讓孩子承擔的是自然後果,而不是消極後果。消極後果是兩件事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卻被強行綁定在一起,作為懲罰或者獎勵的手段。

比如“你要是不好好寫作業,我就不給你玩手機了。”

當家長帶着威脅意味出現,孩子會把注意力從體驗後果、總結因果關系轉移到應對父母的态度上。這樣“自然後果”就變成了“懲罰後果”了。

正确的自然後果是,做或者不做這件事會産生的直接結果,其中不含有家長的情緒和幹預,可以這麼說:

“如果你不寫作業,就失去了一個幫助你練習和強化的機會,而現在寫了作業,每天都會吸收得很好,測驗的時候,你可以做得很棒。”

清晨媽媽太磨蹭,趕着上學的小孩急哭!不打不罵治好孩子拖拉磨蹭

第三步:堅定立場,不出手解救

對很多家長來說,在孩子體驗自然後果中,不解救孩子是有一定困難的。通常孩子在遭遇挫折時,TA會渾身解數,迫使家長讓步。

TA可能會期待家長會說:“這次就算了,下次你要……”TA也可能會求助其他容易心軟的大人。如果TA成功讓家長做出讓步,那非但無法吸取教訓,甚至學會了“看人下菜”。

請記得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我們要堅定立場,全家人步調一緻。

第四步:表達同情,不借題發揮

當孩子體驗到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時,一定不要說:“你看,我早就告訴過你了,你就不該……”當家長把責難、羞辱或痛苦施加到孩子自然地獲得的體驗之上時,就是在借題發揮。

借題發揮阻礙了孩子在體驗自然後果的過程中的自然學習,請相信孩子的反思能力,此時可以做的是對孩子正在經曆的事情表達同情和了解,請對孩子試試這樣的話:▼

“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但像媽媽也不會次次都能做對呀。”

“像這件事,爸爸也不比你知道得更多,我相信你下次能處理好。”

“孩子可以自己去做決定,如果你遇到問題,我的懷抱永遠向你打開。”

試着去做一個陪孩子體驗“自然後果”的家長,人生不會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是孩子成長的印記,别去剝奪他們經曆的權利,很多事情隻有自己親自探索、試錯後,才能有所收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