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晨妈妈太磨蹭,赶着上学的小孩急哭!不打不骂治好孩子拖拉磨蹭

不管是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还是严厉管教,娃几乎都听不进去。

不能打不能骂,讲道理也没用,那该怎么办呢?今天告诉大家一个方法——“自然后果法”。

1

走娃的路让娃无路可走

近日,一段上海妈妈学女儿慢动作出门,结果把娃逼哭的视频火了,引发了好多家长的共鸣:▼

由于女儿上学出门总是爱磨蹭,某天妈妈就在女儿准备出门上学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故意拖延出门时间。

女儿眼看着要迟到了,早已准备就绪在门口等待,一直在催促妈妈,可妈妈依旧不紧不慢,最后女儿急哭了。

“妈妈快点……上学要迟到了……”

清晨妈妈太磨蹭,赶着上学的小孩急哭!不打不骂治好孩子拖拉磨蹭

妈妈表示自己实属“被迫营业”,平日里深受女儿磨蹭的折磨,这一次决定走女儿的路,让她无路可走。

这招一出,效果立竿见影,女儿意识到磨蹭带给自己的紧迫感了。第二天在吃早饭时,女儿主动提醒妈妈可以准备一下了,并表示之后自己会渐渐改正磨蹭这个坏习惯。

妈妈看到女儿的变化很高兴,于是就跟网友们分享了这件事,得到了好多人的支持:要让孩子切身体会一下!

清晨妈妈太磨蹭,赶着上学的小孩急哭!不打不骂治好孩子拖拉磨蹭

山东的一位爸爸也有类似的经历,为治好女儿上学前爱磨蹭的坏习惯,陪女儿一起磨蹭,让她自己去承担迟到的后果。第一天迟到后,第二天天还没亮女儿就自觉起床了……

对那些好好讲道理不听的孩子终于有办法了!“发脾气”是下策,“讲道理”是中策,上策是什么?

就是让TA去体验一下后果、承担一下责任,比如起床磨蹭,导致迟到被记名批评;写作业磨蹭,导致深夜还要强忍睡意完成作业……

2

讲100次的道理

不如让孩子实践一次

让孩子切身体会一次教训,远比讲道理更有力量。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要让孩子明白道理,不仅仅要把道理告诉孩子,还要让孩子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年级生比利几乎天天忘记带午饭餐盒,导致母亲需要中断繁忙的工作,特意跑一次比利学校送饭。她和比利进行了一次谈话,首先肯定了比利能承担起带餐盒的责任,并告诉比利,如果下次再忘记拿了,她不会再送饭到学校,希望比利可以从自己过失中汲取教训。

一开始,比利的老师打乱了计划,每当比利忘记带午饭,老师会借钱给他买午饭。因此,母亲找到老师,希望可以达到一致,要让比利从自己行为的后果中学习。

当比利又一次忘记带餐盒时,他找老师帮忙,但被老师拒绝了:“比利,我们说好了的,你要自己解决午饭问题。”当他找母亲帮忙送饭来时,母亲也同样和善但坚定地提醒他应该自己解决午饭问题。尽管比利的同学有分享给他半块三明治,他还是不开心了一天。

自此以后,比利渐渐改正了不带午饭的习惯,偶尔忘记了,他会想办法找到愿意给自己分享食物的同学,他也时常会准备零食感谢 同学。等到比利上了二年级,他不仅能够记住带午饭,还能自己负责前一晚准备便当的工作。

清晨妈妈太磨蹭,赶着上学的小孩急哭!不打不骂治好孩子拖拉磨蹭

这种通过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大人的干预,在体验后果的过程中学习的方式,被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称为——“自然后果的惩罚”。

卢梭反对对儿童进行说理教育,也反对施以严酷的纪律和惩罚,主张让儿童通过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自行改正。

如果他有冒失的行为,你只需要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

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这个原则:

当孩子犯了错误,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别人不去批评、惩罚,而是用孩子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必然反应和不可避免的“自然后果”,直接限制TA的自由,使之从中得到不愉快的体验,甚至得到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过失。

只有让孩子自己真正承受一次犯错的后果,才能刻骨铭心地记住并改正。每一次实践、犯错都是一次成长、一次进步。

3

通过“自然后果法”

给孩子带来体验式成长

自然后果法,实质是“体验式成长”,在成长中自然地收获经验,以“后果”来引导孩子自然朝正向发展,通常适用于青春期之前的孩子身上。

听起来这种教育方式有些“野蛮”,但自然后果法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父母不放任、不姑息、不纵容的态度下,孩子会受到反思,变得谨慎,决不再犯。

不过,教育是复杂的,自然后果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下评估,可参照这4步:▼

第一步:安全的前提,不影响他人

在使用自然后果法之前,首先确认孩子的行为有没有危险,显然不能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玩火、横穿马路这些危险的后果;同时也要确保不影响他人,比如孩子在电影院观影时大声喧哗跑动,这时候别想自然后果法了,赶紧及时制止。

第二步:自然后果不是惩罚后果

要让孩子承担的是自然后果,而不是消极后果。消极后果是两件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却被强行绑定在一起,作为惩罚或者奖励的手段。

比如“你要是不好好写作业,我就不给你玩手机了。”

当家长带着威胁意味出现,孩子会把注意力从体验后果、总结因果关系转移到应对父母的态度上。这样“自然后果”就变成了“惩罚后果”了。

正确的自然后果是,做或者不做这件事会产生的直接结果,其中不含有家长的情绪和干预,可以这么说:

“如果你不写作业,就失去了一个帮助你练习和强化的机会,而现在写了作业,每天都会吸收得很好,测验的时候,你可以做得很棒。”

清晨妈妈太磨蹭,赶着上学的小孩急哭!不打不骂治好孩子拖拉磨蹭

第三步:坚定立场,不出手解救

对很多家长来说,在孩子体验自然后果中,不解救孩子是有一定困难的。通常孩子在遭遇挫折时,TA会浑身解数,迫使家长让步。

TA可能会期待家长会说:“这次就算了,下次你要……”TA也可能会求助其他容易心软的大人。如果TA成功让家长做出让步,那非但无法吸取教训,甚至学会了“看人下菜”。

请记得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们要坚定立场,全家人步调一致。

第四步:表达同情,不借题发挥

当孩子体验到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时,一定不要说:“你看,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你就不该……”当家长把责难、羞辱或痛苦施加到孩子自然地获得的体验之上时,就是在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阻碍了孩子在体验自然后果的过程中的自然学习,请相信孩子的反思能力,此时可以做的是对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表达同情和理解,请对孩子试试这样的话:▼

“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但像妈妈也不会次次都能做对呀。”

“像这件事,爸爸也不比你知道得更多,我相信你下次能处理好。”

“孩子可以自己去做决定,如果你遇到问题,我的怀抱永远向你打开。”

试着去做一个陪孩子体验“自然后果”的家长,人生不会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是孩子成长的印记,别去剥夺他们经历的权利,很多事情只有自己亲自探索、试错后,才能有所收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