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講道理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講道理

作者:一鳴(爸媽精讀作者)

孩子半夜打遊戲怎麼辦?

一位爸爸帶孩子去了一個地方後,男孩很快就明白了爸爸的一片苦心。

原來,福建的一個十幾歲男孩打遊戲時打到了淩晨兩點,爸爸發現後,沒有跟兒子發火,也沒有跟兒子講道理。

而是帶他來到一個小市場,男孩發現,還不到淩晨三點,商販們已經開始營業了。

一個賣早點的阿姨說,自己因為常年風吹日曬,手皴的像老樹皮,天一冷還會裂開口子。

一個賣菜的大叔,告訴男孩,自己因為沒有文化,不會用微信,隻能讓女兒教自己,都是吃了沒文化的苦。

回來的路上,男孩告訴父親,不好好讀書,就會過的非常辛苦,自己不應該癡迷遊戲。

整個事件看下來,真的為這位父親的教育方式點贊,沒有一句責罵,沒有一句抱怨,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講道理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講道理才是教育孩子最正确的方式,殊不知,孩子早就聽煩了,恨不得立馬逃走。

就像思想家盧梭說的,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講道理

父母越“講道理”,孩子越叛逆

在曾經的熱播劇《少年派》中,高一女生林妙妙擅長文科和繪畫,理科成績很差。

在一次家長會後,王勝男苦口婆心的告訴女兒選擇理科有多麼重要,妙妙卻表示理科自己真的學不會要放棄。

一聽這話,王勝男急眼了,她表示,自己托關系給林妙妙送到實驗班不是讓她學習文科的,一定要讓林妙妙學習理科。

還說,文科沒有什麼用,理科學好了才好就業。

結果,林妙妙非常抗拒她媽媽的建議和安排,她選了她喜歡的文科。

母親的眼光盯在“有用”,而女兒的眼光卻盯在了“喜歡和擅長”,母親的道理最終也沒有說服女兒。

她不顧林妙妙偏科的現實,也不管林妙妙的興趣所在,非要逼着她選理科。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态度,自認為孩子不懂得這些道理,需要更有經驗和見解的我們給予指點時,這些點恰恰是孩子最反感的。

在心理學中,這種心理現象叫做“投射心理”。

即把自己的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心理特征歸屬到他人身上,然後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别人。

這種心理作用于他人的自由意志之上,本身就是一種捆綁和束縛,容易引發孩子的叛逆。

這種觀念,也會讓孩子害怕一旦不遵守那些大道理了,就是自己不夠好的、不配被愛,他内心會缺少安全感。

很多時候,了解和感受的力量,要比講道理大得多。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講道理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講道理

聰明的父母,常常“不講道理”

看過一個有意思的視訊。

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站到桌子上,跟旁邊的爸爸說,想從桌子上跳下去。

爸爸什麼也沒說,從旁邊直接拿了一個雞蛋放到桌子邊上,雞蛋從桌子上滾下來,“啪”一下掉在地上摔碎了,蛋液流了一地。

爸爸問:“雞蛋怎樣了?”

“雞蛋碎了!”女孩說。爸爸說,你跳下去也會像這個雞蛋一樣,會摔壞的。

小女孩立馬露出害怕的表情,連忙告訴爸爸,我再也不想跳了。

這位爸爸太有智慧了,他這種教育方式不僅阻止了女兒危險動作,同時也讓女兒明白了後果的嚴重性。

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旁敲側擊。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講道理

曾經看到網友分享的一個小故事:

地鐵上,看到一個小男孩在吃東西,媽媽跟他說,“兒子,地鐵上有三隻羊,中途來了一隻狼,那麼還有幾隻羊呢?”

小男孩自信滿滿地說:“沒有羊了,因為被狼吃了,媽媽我早就知道了。”

沒想到媽媽卻說,“不,還有3隻羊,因為地鐵上不能吃東西。”

孩子聽完,默默收起了零食。

這位媽媽的教育,既顧及了孩子的面子,又把道理轉化成一個小故事。讓孩子很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見。

很多時候,父母越是努力阻止,孩子越是要去做,聰明的父母會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讓孩子領悟其中的道理。

這樣,孩子的印象也會更深刻。

就像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講道理

孩子犯了錯,父母如何去做?

1、讓孩子去體會道理,不是明白道理

看過一個新聞。

有個小男孩覺得上學特别辛苦,告訴媽媽自己不想上學了。

這個媽媽聽到兒子這樣說,并沒有生氣,還同意了孩子的請求。

但媽媽告訴他,他不上學的時候,需要去街上撿廢品賺錢,賺夠了一定的錢,才能放假。

一開始,孩子還很興奮,可很快就累的滿頭大汗。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講道理

在回家的時候,他想坐公共汽車,他媽媽告訴他,你今天掙的錢根本不夠坐車,隻能走着回家。

孩子雖然不願意走路了,但也沒有辦法。

在路上,他媽媽問他,你現在想上學還是想工作?孩子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想上學!

媽媽沒有一句說教,讓孩子在親身經曆中,明白了道理。

是以,說多少句大道理,都不如讓孩子親自體驗一下。

2、接納和尊重,勝過一千次說教

暖心卡通片《飄》中講述了一個會飛男孩的故事。

小男孩跟着蒲公英學會了漂浮,爸爸雖然很開心,但他擔心鄰居們的異樣眼光。

他想出各種方法,以防孩子飛走。

但經過遊樂場時,兒子還是掙脫着飛了出去,但周圍人沒人願意跟他玩。

爸爸徹底發怒了,他對兒子喊着,你就不能正常點嗎?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講道理

兒子聽了非常絕望,他默默系緊了帽子,閉上了眼睛,任淚水在臉頰流淌......

看着孩子難過的樣子,爸爸明白了,别人怎麼看孩子,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性格特點,他才能健康成長。

父親不再阻止孩子,孩子開心地在遊樂場飛來飛去,孩子變得非常幸福快樂。

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

被父母無條件接納的孩子,才能盡情釋放自己、綻放自己,成為一個成功又幸福的人。

3、我們對孩子身體力行,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教育孩子時,很少苦口婆心地說要怎麼做,而是身體力行,做孩子們的榜樣。

比如,他喜歡讀書,每晚7點過後是他的學習時間,這個時間段無論是誰都不可以打擾,哪怕天氣再炎熱、再酷寒,也會克服種種不适,靜心讀書。

正因如此,他的這種“讀書無止境”的觀念,深深植入孩子心中,孩子一個個都成就不凡。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耳提面命,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父母身體力行,讓孩子看。

父母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教育出最好的孩子。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講道理

電影《後會無期》中有一句經典台詞: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作為父母,如果平時也是個愛講道理的人,那麼下次可以不要試着勸說孩子,試一下今天的方法,你會收到驚喜。

養育孩子是一場艱難而漫長的修行。

唯有真正的懂孩子,并給孩子做好示範好榜樣,陪孩子共同成長,才能收獲一個積極陽光、優秀的好孩子。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講道理

作者簡介:一鳴,爸媽精讀專欄作者,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