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而有度,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溺愛雖然是被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自己的子女遭到毀滅。”

——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

父母給的蜜糖,成為毒害孩子的砒霜

2010年,電影《罪愛》在河南拍攝并巡展,這部影片的男主角被稱為“天下第一懶人”。

他叫楊鎖,已經23歲的他不外出工作,不洗衣服,不幹活兒,就連村裡人把肉跟菜挂到屋檐上,放臭了楊鎖也不煮來吃,最後,楊鎖在一個寒冬餓死家中。

愛而有度,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其實回望楊鎖的童年,你會發現他荒唐的行為可以回溯到他已經去世的父母。

“楊鎖8歲的時候,父母出門還用擔子挑着,不讓他走路。”

“上學後楊鎖不做作業,老師批評一下,父母就找到學校。”

“那麼大的人了,你給他飯吃,他還想讓你直接喂到他嘴裡”

父母對楊鎖無原則的溺愛,讓楊鎖失去了基本的生存能力,而随着父母的相繼去世,楊鎖也逐漸走向令人發笑的悲劇。

愛而有度,是對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

有人問,父母難道不能無條件地愛孩子嗎?當然不是。

愛孩子是人之本能,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其中愛的需要就是一個重要的需要層次。父母愛孩子是天性,并且這種愛是其他任何愛都不能替代的。

20世紀60年代威廉·漢密爾頓的研究表明,所有動物都偏愛自己的親屬,并願意将大量資源單向地讓與有遺傳關系的親屬。

愛而有度,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同樣,孩子也需要感覺到自己被父母所愛。

因為隻有一個人知道父母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是長久而穩定的,這樣的小孩才有可能完成較高程度的自我建構,對外界的低需求感(高安全感)會幫助他形成較為自信的人格。

但是一些父母卻把這種無條件的愛與無條件的給予混淆了。

無條件地包辦孩子的一些、給孩子最多的物質财富、給他無條件的縱容,都隻是在“給”,使孩子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态之中,這種接受是外在的,空洞的。

是以被長期溺愛的孩子都會出現“外強中幹”的特征,表面看起來霸道蠻橫,但是他們大多意志力薄弱,缺乏自信,自我效能感低。

愛而有度,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同時,長期的以自我為中心,導緻他們很難用他人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問題,這也養成了他們自私自利的性格,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孩子尚小,父母能夠讓孩子在溺愛中“幸福”成長,可孩子一旦走向學校、走向社會,就會發現他們難以與他人溝通、無法在學習工作中表現出色、甚至是難以生活自理。

《變形記》城市主人公劉思琦,2001年出生的她在16歲時,仍需要父母每天早上輪流給她穿衣服,在家吃飯還需要媽媽和外婆喂食。

愛而有度,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本着“女孩要富養”的理念,從小受到驕縱的“小公主”劉思琦不僅動辄花銷上萬,對父母出言不遜,和弟弟天天打架。

她的父母也意識到他們已經完全管不住自己的女兒了,是以決意把她送到《變形記》劇組改造。

疼愛與溺愛,一線之差如何把握

1、“絕情地”允許孩子受到傷害

記得我在參加幼稚園開學家長會時,一家心理咨詢機構受邀來到幼稚園進行父母課堂的試講。

一位母親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夠獨立,已經四歲了還要喂飯,自己玩完的玩具也不收拾,每天上幼稚園還要哭鬧……

愛而有度,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講師問:“您有讓孩子嘗試過獨立完成這些事情嗎?”

這位母親回答:“當然有啊,但是他每次吃飯總是挑的到處都是,到時候又吃不飽,收拾玩具也隻是随意地推到牆角,再走的時候又會被絆倒,是以後來還是我自己來做這些事。”

講師又問:“您的意思是每次他做不好的情況下,你就直接代替他完成了嗎?”

這位母親說:“也不完全是,他做不好,我就隻有幫他收尾了啊”

後來這位講師解釋道,孩子的不夠獨立的原因可能來源于這位母親本身,因為母親不舍得讓孩子受到一點兒傷害,而幫孩子完成了他的所有任務。

愛而有度,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長期沒有成功地完成過一件事,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具備順利完成某件事的能力(低自我效能感),而這也許是孩子顯得不夠獨立的根源,母親的長期“兜底行為”讓他不想再去做得更好。

這時最需要改變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這位母親。

2、“絕情地”對孩子說不

很多父母其實已經意識到孩子被自己“寵壞了”,可是每當自己着手改變時,面臨的卻是孩子的哭天搶地,大哭大鬧,在孩子嘶啞的哭鬧聲中,父母再次選擇妥協。

分析哲學家創始人之一維特根斯坦說:“你對孩子說不的時候,要像一堵牆,不能像一扇門。”

愛而有度,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哥哥的兒子總是寫作業拖沓,經常不按時完成作業,父母又舍不得懲罰,也就造成了他學習上的愈發懶散,為此他特意去請教了一位大學教育學教授。

教授告訴他,其實問題很好解決,你隻需要與你的孩子共同制定規則,詢問孩子幾點到幾點完成作業,但是父母隻能在下午六點到起點提供輔導幫助,因為爸爸媽媽除了輔導你作業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

共同确立時間非常重要,這直接決定了孩子是這項規則的被動接受者還是主動參與者。

愛而有度,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其次是嚴格貫徹規則,這是核心,規則一旦被确定,就不能輕易被更改或推翻。适當的絕情一點,讓孩子明白他的哭鬧不會讓你妥協,也許先前幾次會有些麻煩,但是長期堅持下來肯定是有效的。

此外,還需要保持家庭教育的一緻性。

現在的子女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結構也多以“4+2+1”為主,在這種家庭結構中,祖輩很容易因為心疼孩子而幫助孩子破壞規則,這就需要和自己的父輩合作,共同幫助孩子确立良好習慣。

愛而有度,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3、“絕情地”讓孩子獨立承擔後果

父母絕情的最後一步,是學會讓孩子獨立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繼上一個“輔導孩子作業”的例子,如果孩子就是破壞規則,就是不願在共同規定的時間内完成作業,那父母又該怎麼做呢?

愛而有度,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其實,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什麼都不做。

孩子未按時完成作業,他自然會受到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批評,這是他應該承擔的後果,而在承擔後果過後,父母再給予引導和提醒。

“上次你一直玩,錯過了爸媽輔導你完成作業的時間,後來你哭鬧,爸爸媽媽也沒幫你,是以你沒完成作業,老師批評了你,是嗎?”

“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但是這是你之前和媽媽約定好的時間,不是嗎?那今天我們按時打開作業,輔導你快快完成好嗎?”

愛而有度,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人們常說,對孩子最好的養育方式是“平和而堅定”,“平和”是愛的表現,而“堅定”則有些絕情的味道。

但唯有這份“絕情”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進而由内在生成出力量,去對抗人生中的風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