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隻有受到懲罰,才能有所改變,才能變得更好。
正面管教倡導,隻有孩子感覺好了,才更有内在動力去做得更好。
懲罰,關注的是過去,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錯誤付出代價。
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關注的是将來,讓孩子将來做得更好。
關注于解決問題,是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是在教給孩子生活技能,并且為孩子提供機會發展他對自我能力的感覺力。
關注于解決問題的主旨是:問題是什麼?解決辦法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發現問題,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讓他們知道問題是什麼。然後跟孩子一起頭腦風暴,引導孩子想出盡可能多的解決方案,然後從這些解決方案中選擇一種。
解決辦法,是家長放手,給孩子充分的機會,去施展他們解決辦法的能力。而不是家長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關于解決問題,有四個原則(3R1H):
1、相關(Rel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有幫助(Helpful)
關注于解決問題的3R1H原則,和邏輯後果的4個R原則非常相似。
前三個R是完全相同的,不同點在最後的H.
邏輯後果強調的是預先讓孩子知道,如果他選擇了這個行為将會有什麼結果出現,他強調的是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關注于解決問題,強調的是幫助孩子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這樣在以後再出現類似情況時,他們知道該如何應對。
比如,
孩子跟他鄰居家的孩子很要好,但他們在一起玩耍,時常會出現一些沖突,有時會動手打起來。
這讓媽媽很擔心,一是希望孩子們用文明的方式解決問題,二是怕粗魯的行為傷害到孩子。
于是媽媽就跟孩子這兩個孩子做了一個約定,如果發生沖突動手行為,就不能在一起玩了,就各回各家。
當孩子們沖突動手時,這位媽媽和善的把孩子分開,把自家孩子先帶到房裡,同時請鄰居家孩子在客廳裡坐着等,然後給鄰居家孩子的媽媽打了電話,把這個男孩子接走。
這是一個非常恰當的邏輯後果,沒有任何的羞辱和不尊重的成分,完全符合邏輯後果的4R原則。
邏輯後果很好的解決了當下的問題,但是,以後孩子在一起玩時,他們學會怎麼用文明的方式,來解決沖突了嗎?
當沖突再起時,孩子們依舊隻知道原有的行為習慣,最後忍不住時,可能還是會動手。
其實,媽媽可以等自家孩子平靜之後,詢問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是出現了什麼樣的情況,導緻兩人動手打起來?有什麼解決辦法?
引導孩子想出盡可能多的解決方案,然後詢問孩子最願意使用哪一種。這樣,下次沖突時,孩子就知道用文明的方式去化解沖突。
甚至,還可以等鄰居家孩子再次上門玩時,邀請他一起頭腦風暴突解決沖突的方案
這就關注于解決問題。當然,孩子不一定能在第一次就使用成功,大人也難以做到。這時,孩子需要的是鼓勵,他肯定能在行為中學習到經驗。
”邏輯後果“和”關注于解決問題”并不沖突,有時可以搭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