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飛躍松山湖20年|協同創富:松山湖功能片區的發展引擎(微紀錄片)

作者:南方plus用戶端
飛躍松山湖20年|協同創富:松山湖功能片區的發展引擎(微紀錄片)

編者按:

2021年是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全面啟動建設的開局之年,也是松山湖建園20周年。在此關鍵節點,《飛躍松山湖20年》通過對松山湖20年的發展曆程進行全盤梳理,展現松山湖對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努力為東莞未來發展乃至中國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發展提供“松山湖樣本”。

據悉,該片攝制組通過廣泛地收集曆史素材,尋訪二十年來奮鬥在松山湖的一批開荒者、科學家、企業家和曆史的親曆者、見證者,從他們口中梳理了松山湖發展的曆史脈絡和有效經驗,解碼松山湖由“園”到“城”的進階之路。

飛躍松山湖20年|協同創富:松山湖功能片區的發展引擎(微紀錄片)

視訊加載中...

協同創富:松山湖功能片區的發展引擎

每到上下班高峰,廟邊王村的東園大道就會堵車,過街的天橋上擠滿了上下班的勞工。“園裡工作、村裡生活”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

東園大道的南邊是松山湖生态園,普聯技術、中國移動等知名企業坐落于此;北邊就是廟邊王村。

飛躍松山湖20年|協同創富:松山湖功能片區的發展引擎(微紀錄片)

廟邊王村地處東莞市東北的石排鎮,曾經是東莞的“落後分子”,給人的印象是偏僻、缺少産業。“前幾年房屋都租不上價。”村委會主任楊柱懷說。如今的廟邊王村,已擁有2家上市公司,成了東莞的産業新星。因為毗鄰松山湖,多家國際知名物流企業進村落戶。松山湖園區的上下遊企業紛紛入駐,村屋、廠房供不應求,房租漲了好幾倍,夜市經濟也遠近聞名。

廟邊王村的變化,是松山湖片區統籌發展的一個縮影。在統籌發展的新藍圖下,東莞市許多偏遠地帶迎來了脫胎換骨的新機遇,原先的鄉村,逐漸享受到城市品質提升、人才集聚發展、交通完善快捷帶來的新紅利。

飛躍松山湖20年|協同創富:松山湖功能片區的發展引擎(微紀錄片)

統籌資源協同創富發展是松山湖發展密碼之一。從2001年規劃創設之初,松山湖統籌了三個鄉鎮的邊界土地,統一規劃建設,統一招商引資。經過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創新資源快速集聚與成長的松山湖,則為周邊村鎮轉型更新帶來了曆史性機遇。

大朗鎮佛新村是第一個向外搬遷并完成“村改居”的社群。

為了解決佛新村村民搬遷後的經濟來源,政府為佛新提供了村集體工業用地。這天,在大朗鎮佛新工業區的建築工地上,勞工正在為占地34畝的新廠房加班加點,這個村集體項目建成後通過政府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對外出租,将為村集體增加每年1500萬元的收入。

飛躍松山湖20年|協同創富:松山湖功能片區的發展引擎(微紀錄片)

2016年12月,東莞市委、市政府提出松山湖應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建構區域科技産業創新中心的系統發展新思路。作為東莞創新發展的強勁引擎,松山湖開始與周邊的寮步、大朗、茶山、石排、石龍、大嶺山等六個鎮關聯發展。

2017年4月,松山湖片區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1園6鎮主要上司共聚一堂,通過松山湖片區聯席會議制度、跨部門協調會議制度及專責小組運作機制,建立了片區議事決策機制,出台了《松山湖片區招商共享統籌指導意見》。大家達成一緻,松山湖原則上隻引進總部型、研發型和發展潛力大的高科技型企業,以發展企業總部+科技研發服務業為主,形成片區産業服務中心與科技創新中心;在周邊六鎮内部劃定若幹特别政策地區,形成松山湖“政策飛地”,按照松山湖的标準與品質推進地區的規劃建設,實作松山湖品質、品牌與企業的外溢。

飛躍松山湖20年|協同創富:松山湖功能片區的發展引擎(微紀錄片)

片區融合發展打破了行政壁壘,改變了此前村、鎮、市三級同時招商的亂象。一園六鎮組建了統一的投融資平台,“統分結合、利益共享”,片區統籌招商,并直接推動片區“斷頭路”、聯網路建設提速,跨區域學校共建工作縱深推進……實作了松山湖片區一園六鎮在産業、功能、交通、配套、空間、生态環境六個領域的融合。

協同創富大獲全勝。2017年底,松山湖片區“1+6”在深圳會展中心首次集中招商推介,吸引了來自海内外創新企業、團隊及人才的目光。當天,現場簽約項目共29個,簽約總金額超250億元。廟邊王村所在的石排鎮,統籌了1.4萬畝土地,并入松山湖科技園,生态園大道、東園大道、石排大道、工業大道等連接配接園區與石排鎮村的道路相繼開通,村鎮環境得到優化改造,數十家企業先後落戶石排。

飛躍松山湖20年|協同創富:松山湖功能片區的發展引擎(微紀錄片)

産業興則人興。不斷遷入松山湖園區的企業,為松山湖帶來了十餘萬新居民。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松山湖常住人口總量由37658人上升為120765人,增長率為220.69%。這些企業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和人才資源,也帶動了周邊的産業發展。

大朗鎮的犀牛陂村,為緊鄰的華為園區配套生活服務設施,引入萬科探索了“物業托管+統租營運+綜合整治”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實作了産業更新,也為城鄉居民帶來了現代化的舒适居住和生活環境,真正實作了園鎮融合、産城融合。

犀牛陂村村民劉滿祥說:“萬科裡的改造帶旺了當地市場,比以前好了很多,房屋租金都大幅提高翻了很多倍。”

能者多勞,松山湖這個火車頭承擔了更多的引領任務。在“1+6”的基礎上,2019年4月,東莞市委、政府增加“企石+橫瀝+東坑”3個鎮,形成松山湖功能區,最終形成了1+9模式(1園9鎮)。松山湖功能區總面積約590平方公裡,工業聚集區約200個,重點産業園區約60個,上規模的優質産業園區有14個,在轉型更新的大背景下,功能區能夠更高效的實作資源統籌+産業協調發展,一個千億元片區呼之欲出。

在“1+6”統籌組團發展的基礎上,為強化功能區統籌,“1+9”模式進一步優化了市直管鎮體制改革,按照“權責一緻、能放盡放”原則,将168項市一級事權下放至松山湖功能區,由松山湖管委會實施,涵蓋規劃編制、供地稽核、規劃許可、不動産登記等領域。功能區的統籌能力、行政效率、空間品質更加優化,創新功能、産業功能、城市功能融合發展。

人們對松山湖的期待并不止于此。按照東莞市委的籌劃,到2022年,松山湖功能區在“五大統籌”領域加快高品質發展的态勢和成果将全面呈現,松山湖的輻射帶動作用會更加明顯。松山湖将站在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視野下,努力在統籌發展“方向”“機制”“成效”等方面探索可複制的成功經驗,由原來的單一園區走向“1+9”深度融合,鑄造更廣闊範圍的創新驅動新“高地”。

【撰文】鄭國豪 劉慧茹

【視訊】松山湖融媒體中心

【作者】 鄭國豪 劉慧茹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