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飛躍松山湖20年|國之重器:松山湖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群(微紀錄片)

作者:南方plus用戶端
飛躍松山湖20年|國之重器:松山湖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群(微紀錄片)

編者按:

2021年是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全面啟動建設的開局之年,也是松山湖建園20周年。在此關鍵節點,《飛躍松山湖20年》通過對松山湖20年的發展曆程進行全盤梳理,展現松山湖對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努力為東莞未來發展乃至中國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發展提供“松山湖樣本”。

據悉,該片攝制組通過廣泛地收集曆史素材,尋訪二十年來奮鬥在松山湖的一批開荒者、科學家、企業家和曆史的親曆者、見證者,從他們口中梳理了松山湖發展的曆史脈絡和有效經驗,解碼松山湖由“園”到“城”的進階之路。

飛躍松山湖20年|國之重器:松山湖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群(微紀錄片)

視訊加載中...

國之重器:松山湖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群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全世界第四台、中國首台脈沖型散裂中子源,也是中國首次在華南地區建設的大科學裝置。它的建成投用,為我國實體、化學、生命科學、納米科學和新能源開發等領域提供一個技術先進、功能強大、多學科應用的大型科研平台。

飛躍松山湖20年|國之重器:松山湖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群(微紀錄片)

放眼全國,大科學裝置要麼建在北京、上海等直轄市,要麼建在合肥等省會城市。中國散裂中子源這樣一座國之重器,為何能落戶地級城市東莞,為何能落戶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松山湖?背後有偶然性,但更多的還是曆史的必然。

時間倒回到2006年2月,在廣東省發改委舉行的一場研讨會上,中科院院士、粒子實體學家、後來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提到,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在尋找合适的建設地點。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廣東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随即向時任廣東省主要上司彙報,希望争取把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帶到廣東。

飛躍松山湖20年|國之重器:松山湖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群(微紀錄片)

當年3月,廣東省和中國科學院的主要上司在深入對接後認為,可以将中國散裂中子源落戶在珠三角。兩個月後,中科院團隊便先後前往廣東省發改委推薦的珠三角三個地方進行實地考察,并最終選址東莞。

一方面,中國科學院希望在基礎科學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發方面的雄厚實力與珠三角地區強勁的經濟實力相結合,推動南方各省在大科學裝置上開展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提高技術研發水準,促進經濟轉型;另一方面,東莞厚實的經濟産業基礎、全市上下對轉型更新、科技創新的渴求,也成為東莞在衆多競争城市中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三來一補”起家的東莞,很早就意識到科技要素重要性。然而,與北京、上海等高校院所衆多的一線大城市相比,東莞科研資源基礎匮乏,科技創新存在天然短闆。這要求東莞必須用超正常的手段,才可能推動科技資源的引進、集聚和轉化。這種對科技創新的内生的緊迫感,最終迎來中國散裂中子源的落地。

飛躍松山湖20年|國之重器:松山湖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群(微紀錄片)

從2008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準許立項,到2011年10月項目奠基,再到2017年8月首次打靶成功,直至2018年8月通過國家驗收,經過十年磨砺,一座國之重器在松山湖橫空出世。項目建設涉及大量先進技術,攻克了衆多技術難題,裝置國産化率超過90%。驗收委員會專家評價,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各項名額均達到或優于批複的驗收名額,裝置整體設計先進,研制裝置品質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3台譜儀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随着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在松山湖落戶,中科院科研團隊也在松山湖生活了十幾年。他們見證了松山湖的變化,見證着松山湖的環境越來越好,人氣越來越旺。松山湖已經成為他們的第二個家鄉。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長、東莞研究部主任陳延偉,是項目的最早參與者之一。

飛躍松山湖20年|國之重器:松山湖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群(微紀錄片)

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長、東莞研究部主任陳延偉

據陳延偉回憶,散裂中子源所在地當年還是漫山遍野的荔枝林,十幾年間滄海桑田,原來寂寂無聞的小鎮變成全球矚目的創新熱土。“感謝松山湖對我們的大力支援,包括教育、交通、環境、服務等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便利。”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如何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擺在第一位的是“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赢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中國散裂中子源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創新驅動注入澎湃動力,為國家科技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活水源泉”,也吸引着越來越多全球頂尖的科學家在東莞聚集。

飛躍松山湖20年|國之重器:松山湖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群(微紀錄片)

曾參加過中國散裂中子源選址過程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總支書記、副主任馮稷表示,當時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專門有過一個意見,中國散裂中子源的落地要考慮到全國大科學裝置的布局,要考慮到粵港澳的發展,甚至輻射東南亞等長遠問題。

這是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運作以來,松山湖科學城的一個新常态——全球頂尖科學家來到東莞,依托大科學裝置,進行最前沿課題的研究。陳延偉介紹,截至目前,散裂中子源注冊使用者超2600人,完成了來自全球衆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課題超過600項,覆寫了新型儲氫材料、锂離子電池、新型超導材料、高強鋼、太陽能電池薄膜等衆多應用領域,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飛躍松山湖20年|國之重器:松山湖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群(微紀錄片)

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效果圖

在當今世界的科技競逐中,從“0”到“1”的原始創新和突破已成為國際競争的重要部分,這對科技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外,松山湖正積極謀劃布局先進阿秒雷射設施等一批新的大科學裝置。

先進阿秒雷射設施是以高功率飛秒雷射與物質互相作用産生阿秒雷射與高能光子為基礎的光源裝置,将為實體、化學、材料以及生物醫學提供全新的研究手段,推動這些領域産生基礎理論的突破,進而引發新一輪技術革命。

大國重器接連落子,标志着松山湖科學城從單個大科學裝置加快向大科學裝置叢集進發,将帶動更多高端創新要素在松山湖科學城集聚。今年7月,《東莞松山湖促進源頭創新實施辦法》出台。

根據政策,在源頭創新方面,松山湖将每年安排1500萬元,依托“粵莞聯合基金”,省市區三級關聯支援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每年安排500萬元,設立大科學裝置開放課題,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與應用、大科學裝置相關技術研發與實驗方法開發。

以大科學裝置為依托,松山湖正在籌謀承接更廣泛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産業化,努力建設成為珠三角大裝置叢集核心,國家級科技創新策源地以及廣深科創走廊聯合創新、開放創新、內建創新中心。

【撰文】張莎 劉慧茹 陳啟亮

【視訊】松山湖融媒體中心

【作者】 張莎 劉慧茹 陳啟亮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