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飞跃松山湖20年|国之重器:松山湖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群(微纪录片)

作者:南方plus客户端
飞跃松山湖20年|国之重器:松山湖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群(微纪录片)

编者按:

2021年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松山湖建园20周年。在此关键节点,《飞跃松山湖20年》通过对松山湖2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全盘梳理,展现松山湖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努力为东莞未来发展乃至中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发展提供“松山湖样本”。

据悉,该片摄制组通过广泛地收集历史素材,寻访二十年来奋斗在松山湖的一批开荒者、科学家、企业家和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从他们口中梳理了松山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有效经验,解码松山湖由“园”到“城”的进阶之路。

飞跃松山湖20年|国之重器:松山湖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群(微纪录片)

视频加载中...

国之重器:松山湖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群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全世界第四台、中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也是中国首次在华南地区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的建成投用,为我国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纳米科学和新能源开发等领域提供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强大、多学科应用的大型科研平台。

飞跃松山湖20年|国之重器:松山湖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群(微纪录片)

放眼全国,大科学装置要么建在北京、上海等直辖市,要么建在合肥等省会城市。中国散裂中子源这样一座国之重器,为何能落户地级城市东莞,为何能落户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松山湖?背后有偶然性,但更多的还是历史的必然。

时间倒回到2006年2月,在广东省发改委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中科院院士、粒子物理学家、后来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提到,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在寻找合适的建设地点。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广东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随即向时任广东省主要领导汇报,希望争取把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带到广东。

飞跃松山湖20年|国之重器:松山湖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群(微纪录片)

当年3月,广东省和中国科学院的主要领导在深入对接后认为,可以将中国散裂中子源落户在珠三角。两个月后,中科院团队便先后前往广东省发改委推荐的珠三角三个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并最终选址东莞。

一方面,中国科学院希望在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发方面的雄厚实力与珠三角地区强劲的经济实力相结合,推动南方各省在大科学装置上开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另一方面,东莞厚实的经济产业基础、全市上下对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的渴求,也成为东莞在众多竞争城市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三来一补”起家的东莞,很早就意识到科技要素重要性。然而,与北京、上海等高校院所众多的一线大城市相比,东莞科研资源基础匮乏,科技创新存在天然短板。这要求东莞必须用超常规的手段,才可能推动科技资源的引进、集聚和转化。这种对科技创新的内生的紧迫感,最终迎来中国散裂中子源的落地。

飞跃松山湖20年|国之重器:松山湖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群(微纪录片)

从2008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立项,到2011年10月项目奠基,再到2017年8月首次打靶成功,直至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经过十年磨砺,一座国之重器在松山湖横空出世。项目建设涉及大量先进技术,攻克了众多技术难题,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验收委员会专家评价,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3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在松山湖落户,中科院科研团队也在松山湖生活了十几年。他们见证了松山湖的变化,见证着松山湖的环境越来越好,人气越来越旺。松山湖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乡。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东莞研究部主任陈延伟,是项目的最早参与者之一。

飞跃松山湖20年|国之重器:松山湖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群(微纪录片)

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东莞研究部主任陈延伟

据陈延伟回忆,散裂中子源所在地当年还是漫山遍野的荔枝林,十几年间沧海桑田,原来寂寂无闻的小镇变成全球瞩目的创新热土。“感谢松山湖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包括教育、交通、环境、服务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如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摆在第一位的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国散裂中子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创新驱动注入澎湃动力,为国家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源泉”,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在东莞聚集。

飞跃松山湖20年|国之重器:松山湖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群(微纪录片)

曾参加过中国散裂中子源选址过程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总支书记、副主任冯稷表示,当时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专门有过一个意见,中国散裂中子源的落地要考虑到全国大科学装置的布局,要考虑到粤港澳的发展,甚至辐射东南亚等长远问题。

这是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以来,松山湖科学城的一个新常态——全球顶尖科学家来到东莞,依托大科学装置,进行最前沿课题的研究。陈延伟介绍,截至目前,散裂中子源注册用户超2600人,完成了来自全球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课题超过600项,覆盖了新型储氢材料、锂离子电池、新型超导材料、高强钢、太阳能电池薄膜等众多应用领域,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飞跃松山湖20年|国之重器:松山湖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群(微纪录片)

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效果图

在当今世界的科技竞逐中,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突破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部分,这对科技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外,松山湖正积极谋划布局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一批新的大科学装置。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是以高功率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阿秒激光与高能光子为基础的光源装置,将为物理、化学、材料以及生物医学提供全新的研究手段,推动这些领域产生基础理论的突破,进而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

大国重器接连落子,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从单个大科学装置加快向大科学装置集群进发,将带动更多高端创新要素在松山湖科学城集聚。今年7月,《东莞松山湖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出台。

根据政策,在源头创新方面,松山湖将每年安排1500万元,依托“粤莞联合基金”,省市区三级联动支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每年安排500万元,设立大科学装置开放课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应用、大科学装置相关技术研发与实验方法开发。

以大科学装置为依托,松山湖正在筹谋承接更广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产业化,努力建设成为珠三角大装置集群核心,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以及广深科创走廊联合创新、开放创新、集成创新中心。

【撰文】张莎 刘慧茹 陈启亮

【视频】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作者】 张莎 刘慧茹 陈启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