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飞跃松山湖20年|协同创富:松山湖功能片区的发展引擎(微纪录片)

作者:南方plus客户端
飞跃松山湖20年|协同创富:松山湖功能片区的发展引擎(微纪录片)

编者按:

2021年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松山湖建园20周年。在此关键节点,《飞跃松山湖20年》通过对松山湖2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全盘梳理,展现松山湖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努力为东莞未来发展乃至中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发展提供“松山湖样本”。

据悉,该片摄制组通过广泛地收集历史素材,寻访二十年来奋斗在松山湖的一批开荒者、科学家、企业家和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从他们口中梳理了松山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有效经验,解码松山湖由“园”到“城”的进阶之路。

飞跃松山湖20年|协同创富:松山湖功能片区的发展引擎(微纪录片)

视频加载中...

协同创富:松山湖功能片区的发展引擎

每到上下班高峰,庙边王村的东园大道就会堵车,过街的天桥上挤满了上下班的工人。“园里工作、村里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

东园大道的南边是松山湖生态园,普联技术、中国移动等知名企业坐落于此;北边就是庙边王村。

飞跃松山湖20年|协同创富:松山湖功能片区的发展引擎(微纪录片)

庙边王村地处东莞市东北的石排镇,曾经是东莞的“落后分子”,给人的印象是偏僻、缺少产业。“前几年房屋都租不上价。”村委会主任杨柱怀说。如今的庙边王村,已拥有2家上市公司,成了东莞的产业新星。因为毗邻松山湖,多家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进村落户。松山湖园区的上下游企业纷纷入驻,村屋、厂房供不应求,房租涨了好几倍,夜市经济也远近闻名。

庙边王村的变化,是松山湖片区统筹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统筹发展的新蓝图下,东莞市许多偏远地带迎来了脱胎换骨的新机遇,原先的乡村,逐渐享受到城市品质提升、人才集聚发展、交通完善快捷带来的新红利。

飞跃松山湖20年|协同创富:松山湖功能片区的发展引擎(微纪录片)

统筹资源协同创富发展是松山湖发展密码之一。从2001年规划创设之初,松山湖统筹了三个乡镇的边界土地,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招商引资。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创新资源快速集聚与成长的松山湖,则为周边村镇转型升级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大朗镇佛新村是第一个向外搬迁并完成“村改居”的社区。

为了解决佛新村村民搬迁后的经济来源,政府为佛新提供了村集体工业用地。这天,在大朗镇佛新工业区的建筑工地上,工人正在为占地34亩的新厂房加班加点,这个村集体项目建成后通过政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对外出租,将为村集体增加每年1500万元的收入。

飞跃松山湖20年|协同创富:松山湖功能片区的发展引擎(微纪录片)

2016年12月,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松山湖应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构建区域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系统发展新思路。作为东莞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松山湖开始与周边的寮步、大朗、茶山、石排、石龙、大岭山等六个镇联动发展。

2017年4月,松山湖片区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1园6镇主要领导共聚一堂,通过松山湖片区联席会议制度、跨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及专责小组运作机制,建立了片区议事决策机制,出台了《松山湖片区招商共享统筹指导意见》。大家达成一致,松山湖原则上只引进总部型、研发型和发展潜力大的高科技型企业,以发展企业总部+科技研发服务业为主,形成片区产业服务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在周边六镇内部划定若干特别政策地区,形成松山湖“政策飞地”,按照松山湖的标准与品质推进地区的规划建设,实现松山湖品质、品牌与企业的外溢。

飞跃松山湖20年|协同创富:松山湖功能片区的发展引擎(微纪录片)

片区融合发展打破了行政壁垒,改变了此前村、镇、市三级同时招商的乱象。一园六镇组建了统一的投融资平台,“统分结合、利益共享”,片区统筹招商,并直接推动片区“断头路”、联网路建设提速,跨区域学校共建工作纵深推进……实现了松山湖片区一园六镇在产业、功能、交通、配套、空间、生态环境六个领域的融合。

协同创富大获全胜。2017年底,松山湖片区“1+6”在深圳会展中心首次集中招商推介,吸引了来自海内外创新企业、团队及人才的目光。当天,现场签约项目共29个,签约总金额超250亿元。庙边王村所在的石排镇,统筹了1.4万亩土地,并入松山湖科技园,生态园大道、东园大道、石排大道、工业大道等连接园区与石排镇村的道路相继开通,村镇环境得到优化改造,数十家企业先后落户石排。

飞跃松山湖20年|协同创富:松山湖功能片区的发展引擎(微纪录片)

产业兴则人兴。不断迁入松山湖园区的企业,为松山湖带来了十余万新居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松山湖常住人口总量由37658人上升为120765人,增长率为220.69%。这些企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和人才资源,也带动了周边的产业发展。

大朗镇的犀牛陂村,为紧邻的华为园区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引入万科探索了“物业托管+统租运营+综合整治”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实现了产业升级,也为城乡居民带来了现代化的舒适居住和生活环境,真正实现了园镇融合、产城融合。

犀牛陂村村民刘满祥说:“万科里的改造带旺了当地市场,比以前好了很多,房屋租金都大幅提高翻了很多倍。”

能者多劳,松山湖这个火车头承担了更多的引领任务。在“1+6”的基础上,2019年4月,东莞市委、政府增加“企石+横沥+东坑”3个镇,形成松山湖功能区,最终形成了1+9模式(1园9镇)。松山湖功能区总面积约590平方公里,工业聚集区约200个,重点产业园区约60个,上规模的优质产业园区有14个,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功能区能够更高效的实现资源统筹+产业协调发展,一个千亿元片区呼之欲出。

在“1+6”统筹组团发展的基础上,为强化功能区统筹,“1+9”模式进一步优化了市直管镇体制改革,按照“权责一致、能放尽放”原则,将168项市一级事权下放至松山湖功能区,由松山湖管委会实施,涵盖规划编制、供地审核、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等领域。功能区的统筹能力、行政效率、空间品质更加优化,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城市功能融合发展。

人们对松山湖的期待并不止于此。按照东莞市委的筹划,到2022年,松山湖功能区在“五大统筹”领域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和成果将全面呈现,松山湖的辐射带动作用会更加明显。松山湖将站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视野下,努力在统筹发展“方向”“机制”“成效”等方面探索可复制的成功经验,由原来的单一园区走向“1+9”深度融合,铸造更广阔范围的创新驱动新“高地”。

【撰文】郑国豪 刘慧茹

【视频】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作者】 郑国豪 刘慧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