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派施琅收複台灣,為何才打到澎湖,台灣就已經準備投降?

作者:經濟史話

列位,歡迎來到照理讀史。

1683年大清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在施朗的帶領之下,大清把台灣收回來,有很多人說,在古代那樣一個交通條件之下,要跨越這麼寬的台灣海峽,把整個台灣島打下來,這應當是相當困難的。

可是大家知道嗎?施朗收複台灣除了軍事上的成功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手段,那就是把台灣的民心收回來了。

康熙派施琅收複台灣,為何才打到澎湖,台灣就已經準備投降?

咱們這麼講吧,在任何時候戰争都是為政治服務的,戰争是短平快的,可能幾天之内這個戰役就打下來了,但是真正有效的是政治手段。

一個地方你打下來之後,你要能占據得住,你要能讓民心歸附,這樣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以後的問題。

如果隻講戰争而不講政治的話,那麼很顯然,就像美軍占領阿富汗一樣,砍瓜切菜一樣,一兩個月就把阿富汗打服了,然後長達20年的占領,花了20萬億美元,最後隻能落得個如喪家之犬一樣的離開。

是以今天我們回溯那段收複台灣的曆程,與其重點在軍事上,不如重點在民心上,也就是說,什麼時候是收複台灣的最佳良機呢?對于軍事而言,這個不是個難事。

雙方的武裝力量都擺在那,明眼人誰都知道,任何時候都能成功,但更關鍵的是個民心的向背問題。

1683年收的台灣,但實際上早在幾年之前,康熙上司的滿清中央政府,就開始了困台窮台之舉。

什麼意思?在那個年月說實話台灣島雖然很大,但是物産并不豐富,可以說是地窮人貧,台灣島常年的,要跟内地進行一些物資交換,才能保證他這個經濟正常運轉。

三藩之亂之時,台灣的政治家不止占領這一個島,福建那邊也占領了很多土地,是以台灣的經濟問題不大。

後來三藩這邊也平了,鄭家一看在大陸上這個勢力待不久,幹脆全軍撤回了台灣島,這個時候滿清政府就下達了一個遷界令,什麼意思呢?把沿海這些居民往内地撤,使得你鄭家的軍隊沒法到沿海來騷擾,到沿海來搞貿易,到沿海來侵擾,就是用經濟手段打擊你。

是以大家看到了吧,解決台灣的第一個問題,不一定上來就用武裝,我可以用困台和窮台的政策,畢竟你是一個小島,畢竟你此前大量的貿易,仰仗和大陸地區,沒有大陸地區的支援,你賺不到那些錢,你這個生活就無以為繼。

是以經過多年的窮台困台之舉,台灣島内經濟凋敝,慘到什麼狀态?這個軍饷都發不出來,台灣鄭家甚至後來,跟他的主要将領講這樣吧,拿你們的俸祿給士兵發點軍饷,買點軍糧,要不然士兵都吃不飽飯。

我們以往就講,與其上來就咣咣咣用軍事手段,還真不如用經濟手段,經濟手段運用的時間長了,整個台灣出現了經濟的下滑甚至崩潰,民心向背就顯示出來了。

就有很多人會把這個矛頭指向當地的執政政府說,是因為你們一系列的對抗政策,導緻這個經濟這麼差。

人是最理性的動物,當你吃不飽飯賺不到錢的時候,你就會知道誰對你好誰對你壞了,經過多年的窮台政策,康熙也在等時機。

什麼時機呢?第一國内要安定,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後,整個大陸地區國泰民安,可以騰出手來搞台灣了。

而另一方面,要看你内部的動态,鄭成功在的時候靠他個人的能力,把整個台灣和今夏治理得非常好,這個時候不易于動手。

後來鄭成功死了,他的兒子鄭經也是一個很有作為的人,是以這個時候也不适于動手,後來因為一些很狗血的原因,鄭經可以說是被氣死的。

他的次子鄭克爽成為了台灣之主,鄭克爽繼位的時候,他就是個十幾歲的小孩,大權被他師傅,以及所謂的董太後所把持。

在古代所謂牝雞司晨,國家是要有大難的,什麼意思?女性掌握了國家大權,往往就是這個國家混亂的開始。

當然這個有點封建迷信了,但是有時候封建迷信也代表民心,是以因為台灣出現了,這個女性掌握大權的情況,讓康熙看到機會來了,再加上鄭克爽年齡小,沒法執掌大權,而整個台灣在過去幾年,窮台困台政策的困擾之下,老百姓是怨聲載道。

是以康熙命施琅開始收複台灣,戰争打的是非常迅速的,施琅非常聰明的沒有攻擊台灣本島,而是直取澎湖,在澎湖和鄭家海軍進行了決戰。

當時雙方都是2萬多人,但是施琅治軍嚴格,而且有非常多先進的武器,經過連續7個晝夜的大戰,幾乎全殲鄭家的海軍,主帥一個人逃回到了台灣島。

而清軍這邊呢?連一艘艦船都沒損失,簡直是世界海戰史的奇迹,經此一役,台灣算是徹底沒有跟大清對抗的資本,因為主要海軍都被殲滅了。

而且施琅非常聰明的選擇了澎湖,作為主戰點,根本不需要攻擊台灣本島,因為去攻擊本島,路程太遠,海況太複雜,而且打下澎湖之後,整個台灣島是人心惶惶,大家覺得施琅大軍可能不日就要殺到了。

更關鍵的是大家知道嗎?施琅和鄭家是有血海深仇的,當年施琅從軍之時,先跟的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後來鄭芝龍降清之時,施琅也跟着過去了,在大清軍中待了一段時間之後,感覺不對勁,又回到鄭成功身邊。

這兩個人年齡相仿,都非常有能力,是以一時成了莫逆之交,可是後來施琅手下的一個親兵犯事了,施琅準備斬殺他,這個親兵一看施琅不容他,就投到了鄭成功帳下,鄭成功一看我需要人才,幹脆這人我收着了。

就因為這個事,引起了施鄭兩人的沖突,後來沖突激化了,鄭成功把施琅的父親,弟弟都斬殺了,施琅也迫于無奈,隻身一人重新投到大清的懷抱中。

是以當施琅攻下澎湖之後,整個台灣島都謠傳,說施琅過來之後要整個台灣屠城,當此之時施琅顯示出了胸懷,他派員專門到台灣跟大家解釋,說當年把我父親殺害那個人,早就死去了,我現在對于台灣本島的人,沒有任何仇恨。

隻要你們能夠投降歸順大清,不但不殺,還要加官晉爵,甚至鄭家人願意投降,我也一點仇恨都沒有。

這個時候施琅真是顯示出了大将風度,在澎湖待了一兩個月,就是為了等鄭家人的投降,當此之時的台灣島,你想軍隊已經全軍覆沒了,根本沒有抵抗的能力,人家大軍随時開到。

最終鄭家接受了投降,施琅派大軍直赴台灣,而且當年有人描寫說,施琅清軍到台灣之時,全台灣的老百姓跪迎,很多人提前準備好了清軍的旗幟,還有很多人,幹脆清軍沒到,就先把頭發剃了。

因為咱們知道,滿清有要求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是,很多人這是連夜繡紅旗,是以施琅等于是兵不血刃的,全占了台灣島,是以我們講,大清解決台灣問題是非常有技巧的,并不需要一味蠻攻,所謂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原作者:李承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