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評丨李科:《大清相國》中陳廷敬的人物塑造

文丨李 科

《大清相國》語言沉定簡潔,陰晴隐于其中;思想深邃,絢爛藏于樸素;人物厚重,張力透于紙背。作品通過扣人心弦的故事演繹,塑造出了一群鮮活的人物形象,深刻的挖掘了人性之惡和人性之美,極有思辨深度,是一部難得的精品佳作。

藝評丨李科:《大清相國》中陳廷敬的人物塑造

一部奇特的“内功心法”演繹“江湖”

本作主人公陳廷敬在名師指點下,修煉一套奇特的内功心法——“等、穩、忍、狠、隐”五字要訣,練就一身武藝,叱咤康熙一朝。

五字要訣尤其是“忍”字難為。“忍”是一種個人品德修養的克己功夫,但“忍”不是膽小怕事、明哲保身,也不是無原則和無是非觀念地妥協退讓,更不是姑息縱容。

陳廷敬少年英才,順風順水,信心滿滿,但在參加會試、殿試時兩次被卷入科場賄賂案,成績第一未點狀元僅列二甲,還差點被殺頭,大受挫折。衛向書告誡陳廷敬要謀勢而後動,謹記一個“等”字。嶽父李祖望則寄語陳廷敬僅做到任勞是不夠的,最要緊的是能夠任怨,即須“忍”。他一“等”一“忍”就是十幾年,在明珠與索額圖勢同水火、傾軋黨争之時,陳廷敬堅守“等”“忍”不站隊,慢慢悟出一個“穩”字——交人要穩,辦事要穩,看風向尤其要穩,官場裡最難測的是風向,萬不可稍聞風聲就更換門庭。憑借“等”“忍”“穩”,陳廷敬在朝堂之中就固住了陣腳。

此後二三十年,陳廷敬盡管始終恪守忠君、愛民、潔身之道,但仍被逼得降了一次官、歸了兩次田,中了無數陰招。至此,陳廷敬明白了僅防守不反擊隻有被動挨打的份,是以他祭出了“狠”字訣,抓住時機對明珠一擊必殺,更瞅準康熙南巡各路沖突集中爆發時,一次性将索額圖、徐乾學、高士奇等人參倒。

陳廷敬練就“狠”功淩絕頂,朝廷也形成了河清海晏的明朗格局。不過,福倚禍伏,陳廷敬很快也有了高處不勝寒的感受,通過月媛的極力勸解和點醒,他明白了“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道理,略施小計,實作了歸“隐”,終成正果。

一副淩寒傲立的品性使其“鶴立雞群”

生動的人物形象必然具有人的真實的内在精神和情感,本作人物刻畫即如此,極為鮮活。康熙與陳廷敬,陳廷敬與明珠,陳廷敬與高士奇等君臣、同僚關系,是權術與謀略的作戰圖。陳廷敬與淑賢、月媛、珍兒,陳廷敬與陳廷統,陳廷敬與張汧,是愛情、親情與友情的交織,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作者通過書寫陳廷敬的求知、修養、處事、為人等精彩曆程,來解讀這些複雜的人際關系,映襯出陳廷敬一生修為高潔,在渾濁的封建朝廷中獨具君子之風。

求知之路如“竹”,清直而不輕佻。陳廷敬從小志存高遠,鄉試結束,考生如野馬脫缰,唯獨陳廷敬一如往昔,終日讀書撫琴。京都春闱,各地舉人早早進京,走門子的、送銀子的、想歪點子的,各耍手段,而陳廷敬慢蹬蹬的上路,到了京都除了拜會幾個鄉賢,仍舊辍筆耕耘。即便經曆會試、殿試兩次大難,心性受驚,學習勁頭卻不改。童子試得第一,中解元、會元,擦肩狀元,而後成為帝師,一生學識恰如竹筍破土節節高。

行事之法如“菊”,泰而不驕。陳廷敬在背負冤案未解的狀況下,從容地進入會試考場,展現了強韌的定力;第一次直面皇帝仍鎮定自若,進退有序,則表現出了非凡的氣度。他二十一歲中進士,二十四歲授内秘書院檢讨,後任帝師,官越做越大,但比較起來,升官速度比明珠、索額圖慢了不少,也沒有高士奇在皇帝面前紅火,甚至比後學晚輩徐乾學還晚些時日當尚書大臣,可謂“起早頭、收晚工”,而陳廷敬毫不氣餒,仍舊兢兢業業,泰而不驕,怡然自得。

修養之氣如“蘭”,幽而不病。陳廷敬一世修為高雅。從小琴棋書畫兼修,一把仲尼琴不離身,公務之餘常與嶽父品茶論道,無不良嗜好,良好的生活習慣修煉出高尚的節操。學成入仕後,不染歪風邪氣,堅守自身的價值觀不動搖。明珠、高士奇阿谀奉承皇上,陳廷敬不比不看、不卑不亢。同朝為官,陳廷敬遭高士奇多次陰損也不回招,明知高士奇送假字畫欺君,認為不至于誤君誤國不予點破。成為“相國”權傾朝野時,卻能激流勇退。陳廷敬,真君子也。

為人之姿如“梅”,傲而不俗。陳廷敬一生為人剛正不阿。太原鬧府學被捕入獄,經衛向書求情,皇帝恩準具結悔罪可免,陳廷敬不但不寫悔過書,還堅持為學子鳴冤,執意共進退,傳為美談。面對鳌拜、明珠以“引薦之情和救命之恩”來拉攏自己時,陳廷敬堅持保持距離,不為虎作伥。官府中人看見反清複明志士傅山就躲,陳廷敬胸有大義不避嫌,與其吟詩作畫,徹夜傾談,以拳拳之心多次仗義相勸,還冒險推舉傅山入博學鴻詞。陳廷敬的大義凜然之氣,傲立如梅。

一個性格複雜、豐滿鮮活的經典形象

中國古典小說刻畫人物多走極端,本作不落窠臼,差別于諸葛多智近妖、劉備之仁近僞,作者在崇高的主基調下,也勾勒出了陳廷敬人性複雜的一面。如陳廷敬卷入太原鬧府學案,細緻分析可見,既有對科場弊端現實的不滿,也有驕傲膨脹心态在作祟;為解除陳廷統被人下套而行賄和借錢此等涉罪之事,陳廷敬也昧着良心與權臣做幕後交易。這些情境設計,既激化了人物性格的沖突沖突,又增強了典型人物的生活真實性,寫出了人性深處的動蕩、不安、痛苦、搏鬥,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且富有感染力。

對照現實思考,文學的社會批判性就要采取超越的态度,否則,就僅有指責的意義而沒有喚起良知的社會價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