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康熙派施琅收复台湾,为何才打到澎湖,台湾就已经准备投降?

作者:经济史话

列位,欢迎来到照理读史。

1683年大清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在施朗的带领之下,大清把台湾收回来,有很多人说,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条件之下,要跨越这么宽的台湾海峡,把整个台湾岛打下来,这应当是相当困难的。

可是大家知道吗?施朗收复台湾除了军事上的成功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手段,那就是把台湾的民心收回来了。

康熙派施琅收复台湾,为何才打到澎湖,台湾就已经准备投降?

咱们这么讲吧,在任何时候战争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战争是短平快的,可能几天之内这个战役就打下来了,但是真正有效的是政治手段。

一个地方你打下来之后,你要能占据得住,你要能让民心归附,这样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以后的问题。

如果只讲战争而不讲政治的话,那么很显然,就像美军占领阿富汗一样,砍瓜切菜一样,一两个月就把阿富汗打服了,然后长达20年的占领,花了20万亿美元,最后只能落得个如丧家之犬一样的离开。

所以今天我们回溯那段收复台湾的历程,与其重点在军事上,不如重点在民心上,也就是说,什么时候是收复台湾的最佳良机呢?对于军事而言,这个不是个难事。

双方的武装力量都摆在那,明眼人谁都知道,任何时候都能成功,但更关键的是个民心的向背问题。

1683年收的台湾,但实际上早在几年之前,康熙领导的满清中央政府,就开始了困台穷台之举。

什么意思?在那个年月说实话台湾岛虽然很大,但是物产并不丰富,可以说是地穷人贫,台湾岛常年的,要跟内地进行一些物资交换,才能保证他这个经济正常运转。

三藩之乱之时,台湾的政治家不止占领这一个岛,福建那边也占领了很多土地,所以台湾的经济问题不大。

后来三藩这边也平了,郑家一看在大陆上这个势力待不久,干脆全军撤回了台湾岛,这个时候满清政府就下达了一个迁界令,什么意思呢?把沿海这些居民往内地撤,使得你郑家的军队没法到沿海来骚扰,到沿海来搞贸易,到沿海来侵扰,就是用经济手段打击你。

所以大家看到了吧,解决台湾的第一个问题,不一定上来就用武装,我可以用困台和穷台的政策,毕竟你是一个小岛,毕竟你此前大量的贸易,仰仗和大陆地区,没有大陆地区的支援,你赚不到那些钱,你这个生活就无以为继。

所以经过多年的穷台困台之举,台湾岛内经济凋敝,惨到什么状态?这个军饷都发不出来,台湾郑家甚至后来,跟他的主要将领讲这样吧,拿你们的俸禄给士兵发点军饷,买点军粮,要不然士兵都吃不饱饭。

我们以往就讲,与其上来就咣咣咣用军事手段,还真不如用经济手段,经济手段运用的时间长了,整个台湾出现了经济的下滑甚至崩溃,民心向背就显示出来了。

就有很多人会把这个矛头指向当地的执政政府说,是因为你们一系列的对抗政策,导致这个经济这么差。

人是最理性的动物,当你吃不饱饭赚不到钱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谁对你好谁对你坏了,经过多年的穷台政策,康熙也在等时机。

什么时机呢?第一国内要安定,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整个大陆地区国泰民安,可以腾出手来搞台湾了。

而另一方面,要看你内部的动态,郑成功在的时候靠他个人的能力,把整个台湾和今夏治理得非常好,这个时候不易于动手。

后来郑成功死了,他的儿子郑经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因此这个时候也不适于动手,后来因为一些很狗血的原因,郑经可以说是被气死的。

他的次子郑克爽成为了台湾之主,郑克爽继位的时候,他就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大权被他师傅,以及所谓的董太后所把持。

在古代所谓牝鸡司晨,国家是要有大难的,什么意思?女性掌握了国家大权,往往就是这个国家混乱的开始。

当然这个有点封建迷信了,但是有时候封建迷信也代表民心,所以因为台湾出现了,这个女性掌握大权的情况,让康熙看到机会来了,再加上郑克爽年龄小,没法执掌大权,而整个台湾在过去几年,穷台困台政策的困扰之下,老百姓是怨声载道。

所以康熙命施琅开始收复台湾,战争打的是非常迅速的,施琅非常聪明的没有攻击台湾本岛,而是直取澎湖,在澎湖和郑家海军进行了决战。

当时双方都是2万多人,但是施琅治军严格,而且有非常多先进的武器,经过连续7个昼夜的大战,几乎全歼郑家的海军,主帅一个人逃回到了台湾岛。

而清军这边呢?连一艘舰船都没损失,简直是世界海战史的奇迹,经此一役,台湾算是彻底没有跟大清对抗的资本,因为主要海军都被歼灭了。

而且施琅非常聪明的选择了澎湖,作为主战点,根本不需要攻击台湾本岛,因为去攻击本岛,路程太远,海况太复杂,而且打下澎湖之后,整个台湾岛是人心惶惶,大家觉得施琅大军可能不日就要杀到了。

更关键的是大家知道吗?施琅和郑家是有血海深仇的,当年施琅从军之时,先跟的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后来郑芝龙降清之时,施琅也跟着过去了,在大清军中待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不对劲,又回到郑成功身边。

这两个人年龄相仿,都非常有能力,所以一时成了莫逆之交,可是后来施琅手下的一个亲兵犯事了,施琅准备斩杀他,这个亲兵一看施琅不容他,就投到了郑成功帐下,郑成功一看我需要人才,干脆这人我收着了。

就因为这个事,引起了施郑两人的矛盾,后来矛盾激化了,郑成功把施琅的父亲,弟弟都斩杀了,施琅也迫于无奈,只身一人重新投到大清的怀抱中。

所以当施琅攻下澎湖之后,整个台湾岛都谣传,说施琅过来之后要整个台湾屠城,当此之时施琅显示出了胸怀,他派员专门到台湾跟大家解释,说当年把我父亲杀害那个人,早就死去了,我现在对于台湾本岛的人,没有任何仇恨。

只要你们能够投降归顺大清,不但不杀,还要加官晋爵,甚至郑家人愿意投降,我也一点仇恨都没有。

这个时候施琅真是显示出了大将风度,在澎湖待了一两个月,就是为了等郑家人的投降,当此之时的台湾岛,你想军队已经全军覆没了,根本没有抵抗的能力,人家大军随时开到。

最终郑家接受了投降,施琅派大军直赴台湾,而且当年有人描写说,施琅清军到台湾之时,全台湾的老百姓跪迎,很多人提前准备好了清军的旗帜,还有很多人,干脆清军没到,就先把头发剃了。

因为咱们知道,满清有要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是,很多人这是连夜绣红旗,所以施琅等于是兵不血刃的,全占了台湾岛,因此我们讲,大清解决台湾问题是非常有技巧的,并不需要一味蛮攻,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原作者:李承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