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嗝嗝老師》:即使套路,依舊可貴

《嗝嗝老師》:即使套路,依舊可貴

《嗝嗝老師》中文電影海報

參考消息網11月2日報道從《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到《起跑線》,以及《嗝嗝老師》,觀衆總是能被印度電影的某些特質吸引,比如成熟的商業化運作、對現實深入淺出地剖析、劇本層面出色的人物成長……這些影片讓觀衆愉快、感動、思考,充滿正能量。這幾部印度電影又有各自的優勢:《摔跤吧!爸爸》有非常強力的情感核心,主題引人深思;《神秘巨星》和《起跑線》則更寫實地反應了印度社會的現狀。相比它們,《嗝嗝老師》算不上深刻、犀利,但卻赢在現實和電影藝術的巧妙融合。

故事的主角奈娜是一位“抽動穢語綜合征”(患者的面部、四肢、軀幹部肌肉會不自主地抽動,并伴随喉部異常發音及污穢語言——本網注)患者,這使得她總是引起圍觀、遭人嘲笑,“嗝嗝老師”是以得名。好在她有個溫暖的家庭,又遇到了指點迷津的好校長,使得她保持着陽光的性格,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生活。而她的夢想,則是用她的感悟來引導更多學生。

《嗝嗝老師》:即使套路,依舊可貴

《嗝嗝老師》讓人們看到了“不可能中的可能”。

奈娜開始接手9F班後,影片叙事重心幾乎全部轉移到了學生身上,奈娜“抽動穢語綜合征”患者的身份逐漸被忽略。9F班的學生的出身直覺地反映了印度社會的突出沖突——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來自貧民窟的他們,因為政策規定的“教育義務”被規劃到進階學校接受教育,從土操場走進了教室、穿上了整潔的校服,但在一個因為膚色就會被差別對待的環境中,他們時刻被提醒着,自己是格格不入的。

因為宗教、曆史等諸多原因,印度社會貧富差距嚴重,如同影片中9A班與9F班的差距:即便在同一學校中,9A班從小接受精英教育,長大赴英美留學,回國繼續成為精英,管理國家70%的财富;而另一邊的9F班,同學們幹淨充足的飲水都得不到保障,上廁所要排50米的隊。班中學生的父母做着最卑微的工作,這些工作又由長大後的他們接班。

印度的貧富差距問題看似一時難以解決,但《嗝嗝老師》讓人們看到了“不可能中的可能”——隻要正視現實、用對方法、做出改變,那麼9F班的學生也能與9A班的學生并肩前行。

這就是《嗝嗝老師》試圖做的——将藝術照進現實。同樣的野心,與所有近年來大獲成功的印度商業電影不謀而合:《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和《廁所英雄》聚焦女性權益,電影的成功反過來推動社會的進步;《起跑線》和《嗝嗝老師》,則是反思印度教育制度,正視學生的差異性,提倡個性化教學。

這也是印度電影即使拍得“套路”,卻依舊可貴的原因。印度電影的工業成熟度号稱世界第二,比起好萊塢,它選擇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本土的模式,用于反哺社會,這點值得肯定。

首先,印度電影有極成熟的劇本制作。拿《嗝嗝老師》來說,10分鐘交代人物,20分鐘進入主線,幾處沖突、幾次反轉、哪裡催淚、哪裡振奮,都把握得分毫不差,可以說是公式化的模闆劇本——這是一部商業電影必不可少的基底。

《嗝嗝老師》:即使套路,依舊可貴

同學們從本能反抗到被奈娜誠心征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而一部關于夢想的電影,劇本設定上一定要有夢想的阻力(類似于英雄與反派的共存結構)。《摔跤吧!爸爸》中夢想的阻力是命運,《神秘巨星》中是父權,《嗝嗝老師》中則是精英主義。這裡的精英主義更多是一種慣性思維,即習慣了優越生活的人,很難注意到底層人物的内心世界。就像對于9A班主任來說,9F的學生是無藥可救的,是本性難改的,他們不能擁有更好的教育是因為他們不配——這是典型的歧視。而這種思想,最後影響了下一代的價值觀,親自見證過它的可怕之後,9A班的班主任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像有時候,社會的痛點往往是不自知的,隻有用電影表現出來,大家才會開始反思自己。

“沒有壞學生,隻有壞老師”也是本片的核心思想,對應的情感核心是每個人都渴望改變。而在所有9F的同學身上,我們也看到了真正的“改變”有多難。同學們從本能反抗到被奈娜誠心征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自甘堕落到完成自救又是一個過程,期間要經曆很多次糾正和自省,還要有外力的支援。于是,老師的作用就不單單指教學本身了,更有“指引”的意味。

電影的最後,也是最令人感動之處——每個9F班的學生都長大了,曾經灰頭土臉的他們如今神采奕奕,各自擁有了美好的人生……他們會永遠記得學生時代的那個下午,他們抛出了“限制自我”的紙飛機,命運從此開始改變。(文/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