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豆瓣評分8.9的《嗝嗝老師》:成功示範了3個教育心理效應

作者:黎庶文史

文/黎庶

《嗝嗝老師》,着實讓人淚灑電影院。

它改編自布拉德·科恩的傳記小說《叫我第一名》,講述患有妥瑞氏綜合征的老師帶領貧民窟的一群問題學生逆風翻盤的故事。

豆瓣評分8.9的《嗝嗝老師》:成功示範了3個教育心理效應

看完《嗝嗝老師》後,大家是否也回憶起了那個當年對自己人生有着轉折性影響的老師,進而感激涕零,念念不忘。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會教的老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教導有方,喚醒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老師們不斷創新招式。如,老師抱着獵當教棍,曆史老師穿着皇帝的衣服走進課堂,美術老師把自己扮成小醜......

教育需要老師一直保持青春活力和一腔熱血,也需要一些招式。《嗝嗝老師》這部教育片中,奈娜就用到了三個教育方法:“共情力”、“破窗效應”和“青蛙效應”。

01

“共情力”:孩子需要的是尊重和接納

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共情力是站在對方立場上,體驗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共情力用在孩子身上,比任何大道理都有效。它能讓一個内心叛逆的孩子變得柔順;讓一個格格不入的孩子願意傾聽;讓一個性格暴戾的孩子溫柔;讓一個自卑的孩子敢于表達自己......

因為他們感受到了被了解和接納。

奈娜患有妥瑞氏症,妥瑞氏症目前所知的病因是腦基底核的多巴胺過度敏感反應,及腦基底核與腦皮質之間的聯系出現問題,導緻出現慢性、反複、半不自主的動作及聲語上的抽搐。

是以奈娜經常會無法控制自己發出怪聲,比如狗吠或爆破音和脖子抽動。奈娜所患的妥瑞氏症是種罕見并且至今無任何醫治手段的精神控制失調疾病。從6歲開始,他就無法抑制地反複發出巨大的“bi bo”響聲,從此她被周圍的人當作“異類”。

在餐廳裡,課堂裡,在音樂會上,在不得不安靜的任何場所,她都被厭惡和不解的眼神包圍着。她同周圍的人們一樣厭惡着自己和自己的疾病,不願出現在任何需要安靜的公共場所。

豆瓣評分8.9的《嗝嗝老師》:成功示範了3個教育心理效應

學校的校長發現了這點,于是邀請她參加了學校的音樂會,并在被她無奈地破壞整場音樂會的氣氛後,将她請上舞台。奈娜膽戰心驚,以為又會面臨一場無情的指責和羞辱。

沒想到校長卻和藹地詢問道:“你為什麼會發出這些奇怪的聲音?”

奈娜聲音低緩地說:“因為我有妥瑞式症。”

校長:“同學們是怎麼對待你的?”

奈娜:“同學們嘲笑我。”

校長:“老師們怎麼對待你的?”

奈娜:“老師會把我從課堂趕出來。”

校長:“你希望我怎麼幫助你?”

奈娜:“我希望和其他孩子一樣就行了。”

校長看着奈娜:“這裡是學校,每個孩子都是來學習的。今天你就教會了我們妥瑞式的。我代表學校向你保證,你會受到同等待遇。”

豆瓣評分8.9的《嗝嗝老師》:成功示範了3個教育心理效應

于是同學們掌聲四起,了解萬歲,奈娜也充滿幸福地走下台。第一次她感受到了被接納,從此她再不會因為這個病而自卑,她也不再厭惡自己。

威廉·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校長的共情和鼓勵,就像一個火把,點燃了奈娜通往全新世界的希望。從那時起,奈娜希望成為像校長那樣尊重學生,愛學生的老師,為此她一直努力着。

當她以優異的成績從學校畢業,拿到教育學學位後,她拒絕了父親早早為她聯系好的銀行工作。

為了成為一位像校長那樣的好老師,她在地圖上圈出了全市的所有學校,一家一家去面試,面試并不是特别順利,她面試了24家,被24家拒絕,原因都是她在講課過程中,會發出奇怪的聲音,影響教學效果。正當她失望灰心的時候,第25家,聖諾特克爾,全市最優秀的學校決定錄用她。她興奮極了。

在響應印度政府的“受教育權”的政策理念下,貧民窟的孩子也可以和家境優渥的孩子在同一所學校裡接受教育。

而奈娜被錄取就是來帶這些貧民窟的孩子,他們是學校裡公認的素質差,家庭教育意識差,品性差,學習差的孩子。

校長把奈娜帶到了教室門口,指着貧民窟的14名學生,對她說:“這就是你要面對的學生,你可以再考慮考慮。”

奈娜說:“都是孩子,能有多壞呢。”

奈娜始終覺得:她應該把校長給予她的共情教育,傳遞給更多的孩子。當一個孩子在人生迷茫時,那是一束可以給她希望和方向的光亮。

02

“破窗效應”:不要給孩子貼不好的标簽

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順利。奈娜做足了功課,興沖沖的來上課的第一天,就面臨孩子們的惡作劇。她壓根兒沒有機會對這群熊孩子進行共情教育。

他們上課的時候吹泡泡糖,把泡泡糖貼到桌子底下。她的電話被孩子們寫在宣傳單頁上,到處張貼,附上按摩、保姆。

有位男學生還公然諷刺她:“不會說話就不要教我們,說兩句話,就要打四個嗝。”奈娜氣得一個人咬着胳膊拍窗戶。她要求組織開家長會,竟然沒有一個家長來。她無奈的坐在空無一人的教室裡,不知如何是好。

豆瓣評分8.9的《嗝嗝老師》:成功示範了3個教育心理效應

于是她将家長會更改為家訪。她挨個去學生家裡,發現這些父母也很想改變孩子的現狀,讓他們通過學習來改變命運,但是面對貧民窟上廁所都要排好長時間隊的現狀,他們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奈娜通過家訪了解到孩子們的生存處境。她發現孩子們,有些靠賭博賺錢,有些課後靠修理車胎賺錢......,他們面臨的是嚴峻的生存困境和一牆之隔的強勢群體對他們的鄙視。

學校雖然同意讓他們跟富人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但是學校根本不重視他們,這些孩子想獲得公平公正的待遇,還有口袋幹癟帶來的自尊心的萎縮。也帶來了暴戾的增長和仇富的心态。

奈娜突然了解了他們的處境,他們此時此刻的破罐子破摔心态,其實就是教育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的連鎖反應。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産階級社群,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啟示:“破窗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

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将垃圾順手丢棄在地上。

如果對一個孩子或者一個班級的孩子冠以“差生”的标簽,“你們不行”、“我們不喜歡你”、“你們是窮人”。被讨厭,被嫌棄,深深的抛棄感和格格不入感植根于他們的内心。挑剔、批評、指責就像那一扇扇破窗。讓他們越來越不想上進,自暴自棄,甚至陷入絕望的深淵。

當奈娜發現了他們為什麼會逃課,亞作劇的根源後,她決定幫助她們。在奈娜結束家訪後的第一天上課時,學生再一次制造了一場惡作劇的爆炸,窗戶玻璃都被炸飛了。奈娜剛按捺住爆炸帶來的崩潰。校長又來找她和學生,校長氣極敗壞,決定解散這個班,他認為這些學生無救了。

豆瓣評分8.9的《嗝嗝老師》:成功示範了3個教育心理效應

奈娜看了學生們一眼,她也曾幾度崩潰,但是她從沒想過放棄他們。她極力維護了他們,給校長解釋說爆炸是因為自己做化學實驗引起的,跟他們無關。

孩子們因為奈娜的袒護,他們也感受到了被愛和重視,放下了戒備心理。奈娜趁機給他們上了走心的一課:

她拿着一支粉筆在黑闆上畫了一個橫線,粉筆發出“次啦”的噪音;她将一支粉筆折斷,在黑闆上劃了一個橫線,粉筆沒有發出任何噪音。

她告訴學生:有時候,隻要做出一點點改變,就可以。這就是“為什麼”和“為什麼不”的差別。

為什麼改變?為什麼不改變呢?

奈娜對孩子的袒護,修複了孩子那一扇扇被打破的自尊心,并給予他們目标和希望,讓他們知道通過努力是可以改變現狀,得到尊重。

03

“青蛙效應”,教育需要不知不覺加溫

為了留住這個班,奈娜向校長做了一個為時4個月的保證,同時她也把這個保證告訴了學生,讓他們都知道自己目前的處境。于是她和學生做了一個為期4個月的成績提升和改變約定,她開始發現每個孩子的潛能。

豆瓣評分8.9的《嗝嗝老師》:成功示範了3個教育心理效應

讓喜歡賭博的孩子發現自己的數學潛能;

讓從事修理汽車工作的孩子發現自己的實體潛能;

讓在自己手上抹鹽的孩子發現自己的化學潛能;

她發現孩子的潛能,一點點鼓勵孩子發揚優勢,在優勢科目上找回學習的自信後,再将關注點轉移到劣勢科目上。這樣在優勢科目上的學習自信心和方法,也就可以應用到劣勢科目上。

在這裡奈娜巧妙的用到了“青蛙效應”這一原理。

青蛙效應(frog effect):把一隻青蛙扔進開水裡,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會用力一蹬,躍出水面,進而獲得生存的機會。當把一隻青蛙放在一盆溫水裡并逐漸加熱時,由于青蛙已慢慢适應了那惬意的水溫,是以當溫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時,青蛙便再也沒有力量躍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燙死了。

青蛙效應的啟示:原意是你隻有一直保持居安思危的狀态,才不會在激烈的競争中被打敗。在這裡,青蛙就是學生,老師就是實驗者,老師的鼓勵與否定就是水溫,否定和批評是刺激的水溫,學生一時接受不了,會逆反或逃避。但是鼓勵就像慢慢加熱的水溫,潛移默化的讓孩子從心底發出改變。達到教育的目的。

奈娜意識到一個學生長期不良的學習習慣要改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到,得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并且,還得講究方式方法。尤其面對這些一直對學習消極怠慢,拖拖拉拉,上課走神的學生。雖然這些孩子學習不好,身上還有很多惡習,但是并不能通過一味的嚴厲或者打罵讓他們服從。

就像“青蛙效應”,“水溫太高”,會“燙着”孩子,使孩子心生怨恨,不願配合老師的教育,甚至逃避老師的教育。隻有溫和的的引導,變嚴厲為鼓勵,變指責為尊重,漸漸地,和孩子建立信任關系,不知不覺的引導孩子向好的方面發展,以緻孩子的壞習慣得到徹底改觀。

豆瓣評分8.9的《嗝嗝老師》:成功示範了3個教育心理效應

通過她和這些孩子的信任感一步步的建立,她發現這些孩子都有一顆渴慕優秀的心,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老師的表揚。于是她利用人的這種積極向上的本性,從學生的點滴開始,從他們的興趣點着手,他們自信的科目出發。再從他們細微的進步中,進行表揚與肯定,或專門在班上提名表揚,或私下談話誇獎,甚至人為地給他們制造一點進步的機會而進行表揚,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