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times

The "B-side" of the surge in new energy sales: catastrophic growth in production capacity?

【本栏目由腾讯汽车与功夫拍案联合出品】

全篇2485 字数 阅读时长 4分钟。

火热的新能源赛道,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近日,在潍柴动力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称新能源车将会出现一次灾难性的产能过剩。

他甚至还强调,新能源行业“比较热闹,就一窝蜂上了,导致无序竞争”。

“我这话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不是乱说的。”在业绩发布会现场,谭旭光特别强调了上述判断的审慎性,并表示这是业内都看得明白的现象。

The "B-side" of the surge in new energy sales: catastrophic growth in production capacity?

简单几句话,瞬间激起业内千层浪。

事实上,纵观当下新能源市场的声音,无不是一直强调“产能不足”、“订单爆满”、“生产不出来”,譬如比亚迪、蔚来等。

怎么到了潍柴集团董事长这里,反而是在新能源产业上抛出了一个“反调”呢?

而在新能源赛道如此火热的时刻,潍柴动力董事长直接“炮轰”,又有何蹊跷?是否真的要出现“灾难性”产能过剩的问题呢?

The "B-side" of the surge in new energy sales: catastrophic growth in production capacity?

(1)是“危言耸听”?还是“目光如炬”?

诱人的新能源赛道,不免挤满了各路掘金者。

在如此多资金涌入的时候,如何辨别是否会产生“产能过剩”的问题呢?潍柴董事长的这番言论,又有多少可信度?

这时候,我们就得通过一个指标来辨别——产能利用率。

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的正常值区间为79%~83%,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足;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

据赛迪研究院相关统计,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仅有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1%。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爆发式增长,直接冲破350万辆,产能利用率也只不过是百分之十几。

The "B-side" of the surge in new energy sales: catastrophic growth in production capacity?

基于乘联会预测以及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在建项目及车企产能计划,赛迪研究院认为,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预计可达3661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预计为530万辆。

以此计算,届时产能利用率仍将处于14.47%的低位。

单单从这个角度来看,“产能过剩”的倾向确实存在,更称得上是“灾难性”。

事实上,回望新能源市场野蛮扩张的发展阶段,“产能过剩”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也是一个市场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

The "B-side" of the surge in new energy sales: catastrophic growth in production capacity?

据功夫汽车统计,在第一批造车新势力狂飙突进的2015年至2017年,彼时规划产能高达每年2000万辆。

但除了几家头部企业,多数造车新势力没有走到量产这一步。

其中,博郡、知豆、时空、领途等造车新势力,乃至当年斥资84亿元打造的拜腾,早已不知所踪。

而它们遗留的诸多在建新能源汽车基地,也由于资金中断成了“烂尾”工程,造成土地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

同时,国内过去存在的部分问题尚未解决,但如今又开始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The "B-side" of the surge in new energy sales: catastrophic growth in production capacity?

譬如,包括BBA(奔驰、宝马、奥迪)、长城、广汽等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转型,“蔚小理”等新势力跑马圈地,同时小米、华为、百度等科技公司高调入局,行业再次掀起一轮产能扩张热潮。

而这股扩产大潮,大部分源自如前文提到的比亚迪、蔚来、小鹏等部分头部新能源车企。

仅有少部分,是属于小米、华为等“新玩家”。

显然,在现有的国内新能源产能结构中,既有不足部分,也有闲置部分。

The "B-side" of the surge in new energy sales: catastrophic growth in production capacity?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统计的98家汽车生产企业生产情况中,月生产不足千辆的企业达50多家,其中近20家处于停摆状态,月生产0辆。

而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约占汽车销售总量的9成,且在产能利用效率上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甚至能达到100%。

因而,现阶段国内新能源市场处于一个“优质产能不足,劣质产能爆炸” 的结构性过剩。

长此以往,不合理的产能结构或将成为大陆新能源汽车业的主要矛盾,更将严重制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The "B-side" of the surge in new energy sales: catastrophic growth in production capacity?

(2)既存“矛盾”,何不“兼并重组”?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要问了,既然有部分车企产能不足,何不通过“大鱼吃小鱼”的方式,兼并那些闲置产能呢?

事实上,工信部也提过类似的观点。

早在去年九月,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就提出“现在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太多,处于小而散的状况。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产能集中度。”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实践起来的成本不低。

譬如旧工厂改造成本较高,同时部分旧工厂不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标准。

更别说部分产能的所在地,还会受到地域、政策各种因素的制约。

The "B-side" of the surge in new energy sales: catastrophic growth in production capacity?

不过,兼并重组的优点也有,便是耗时短,不用花时间解决一系列流程,譬如报建审批、拿到建设土地所有权等。

目前,确实有部分车企通过收购产能盘活了资源,但是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车企而言,他们更希望仍是建设新的工厂。

可以说,“兼并重组”确实是解决产能过剩的一种解法。但是,要解决产能过剩,源头还是要遏制低端产能的“无序扩张“。

在这背后,比较理想的治理思路是投资门槛可以放宽,以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但产品上市门槛要提高,倒逼新能源车企以“质”为先。

说白了,就是在优胜劣汰中,通过产品质量竞争、价格战等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并通过市场出清,使需求和供给达到健康均衡的状态。

The "B-side" of the surge in new energy sales: catastrophic growth in production capacity?

那“一地鸡毛”的低端产能,又要如何解决呢?

或许,在面对当下各地良莠不齐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和产能,可进行摸底调查,进行分类指导,包括清理整顿、培育做强等。

还有,积极引导上下游产能转向目前技术条件、环境较为成熟的应用领域。

纯电动车并非电动车技术唯一的应用场景,相关技术在制造业的工业应用潜力很大,工业自动化升级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最后,便是持续加强生产准入管理,严控增量、优化存量。

同时,在政策上严格执行新建企业和扩大产能项目等规范要求,避免大量投资无序涌入。

The "B-side" of the surge in new energy sales: catastrophic growth in production capacity?

(3)功夫拍案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世界狂欢中清醒。

不可否认,资本市场的疯狂虽然会带来产能过剩的“无序扩张”,但也会触发更多的创新。

由此,于国内新能源市场,更需要看“政府监管”这只无形之手的力量。

在这背后,除了合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外,更重要的是落实终身责任,遏制无序的投资冲动,才能为产能质变打开空间。

Rea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