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日作家」楊文禮 ‖ 蛇趣(散文)

「今日作家」楊文禮 ‖ 蛇趣(散文)

蛇趣

文/楊文禮

「今日作家」楊文禮 ‖ 蛇趣(散文)

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蛇是令人恐懼的動物,見之令人渾身發冷,汗毛直聳。但有令人感到溫馨感動的,那就是《白蛇傳》。

白素貞,是一條修行千年的蛇仙,為中國古代四大傳說《白蛇傳》女主人公。她在峨嵋山修煉得道,法術高強。她美貌絕世,明眸皓齒,傾國傾城賽天仙,集世間美麗優雅和高貴于一身;天性善良,菩薩心腸,用歧黃醫術懸壺濟世,造福黎民百姓,功德無量。白素貞為報許仙1700年前的救命之恩,對其以身相許。他們的愛情堅貞不愈。金山寺僧法海蠱惑許仙,離間其夫婦,許仙聽信讒言,棄家出走金山。白素貞至金山寺,與法海發生争鬥緻使水漫金山。法海用強力拆散他們,把白素貞壓在雷峰塔下。20年後白蛇兒子高中狀元,孝感天地,白蛇終得出塔,歸位仙班。

1992年,僅用10個月時間拍攝的50集《新白娘子傳奇》,是中國大陸港台聯合拍攝一部“融合音樂歌舞戲曲元素”的古裝神話電視劇。由夏祖輝和何麟導演,趙雅芝、葉童、陳美琪、乾德門等領銜主演。該劇1992年11月15日在台灣電視首播,1993年引進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播映,cctv-1和cctv-8進行重播,2006年央視重播創下收視率第一。也是近幾十年重播次數最多的港台電視劇,幾乎每年都重播,2009年出現6家衛視集團式轟炸輪番重播。它是中國大陸台灣合作電視劇的完美結晶,直至現在1/4世紀過去了,沒有哪個古裝電視劇能達到它的水準。它是中國現代文化中的瑰寶,堪稱中國最經典的電視劇之一。前不久,筆者看了央視《民歌中國》對左宏元先生的采訪影視,又重聽了全劇由左先生作曲的12首歌曲,反複聽 ,每次都是難禁淚水泉湧,不由自主喊出“左宏元先生萬歲!”當然任誰都不可能萬歲,但先生的傑作是不朽的。

蛇是很有誘惑力的動物。盡管在山上、樹林裡、田野中,甚至于在水裡,都能看到它,但不論在哪裡,隻要有蛇出現,就會吸引一大群人,尤其是小孩子們,更是興奮萬分。可見,在人們心目中,對蛇總是有幾分害怕,也難免有神秘之感。翻開生物進化史,蛇在地球上的出現比人要早得多。30多億年前,地面上開始有了最原始的生物。經過長期的進化,生物種類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進階,從水生到陸生,到了距今大約3.4億年前後,出現的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這就是爬行動物。随着時間的推移,這類動物種類和數量都達到了最高峰,天上、水裡、地面都有它們在活動。其中特别是恐龍非常繁盛,這是爬行動物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獸類和鳥類的祖先也先後從爬行動物的原始種類中演變出來。鼈、鳄、蜥蜴的老祖宗也誕生了。蛇和蜥蜴的親緣關系最為密切,蛇是從蜥蜴變來的。蛇是爬行動物中最年輕的一個分支,也是最後登上生命舞台的适用性很強的爬行動物。

最早的蛇類化石發現在白垩紀初期的地層裡,離現在大約1.3億年。實際上,蛇的出現比這還要更早。據推測,在距今1.5億年前的侏羅紀,大概就已經有蛇了。毒蛇的出現要晚得多,它是從無毒蛇進化而成的,出現的時間不會早于2700萬年。如果地球的曆史像一部放映2小時的電影,那麼,要到末了五分鐘,銀幕上才出現蛇,最後1分鐘才能看到毒蛇。原始人類在與各種動物的鬥争中,蛇必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對手。他們捕捉蛇作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發生傷亡。後一情況,在《韓非子》五蠹篇中就有記述,認為“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衆,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在中國猿人化石的産地,曾經發現了蛇的遺骸,這也表明當時猿人與蛇有着密切的聯系。這種生活和生産鬥争的實踐,勢必會在原始人類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産生對蛇的畏懼和崇敬的心情。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作為圖騰的氏族很普遍。據摩爾根《古代社會》中的記載,在美洲印第安人裡面,就有9個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響尾蛇作為氏族圖騰。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這樣。可以說,在一切動物崇拜裡面,對蛇的崇拜是最廣泛的,在大多數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蛇曾經占據一個突出的地位。

圖騰崇拜在中國原始社會中也同樣存在。在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發現有蛙、鳥的圖像;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還有蛇的圖騰。傳說中的漢族祖先,亦有不少是蛇的化身。據《列子》中記載:“疱犧氏、女娲氏,神龍(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山海經》裡有“共工氏蛇身朱發”之說。在伏義部落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赤龍氏、青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等11個氏族,它們可能是以各種蛇為其圖騰的氏族。我國傳說中的龍,恐怕就是蛇的神話,例如古代居住于東方的夷族,他們的一個著名酋長叫做太暤。據說他是人頭蛇身,又說是龍身。

原始社會解體後,圖騰制也随之逐漸消失,但圖騰崇拜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尤其是崇拜蛇的風俗,在許多民族中仍相當普通。馬拉加西島上的土著薩克拉瓦族,把蛇看作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動物,認為人是蛇的化身,對蛇非常崇敬。在阿爾及利亞,水蛇被奉為家的保護者,往往被供養起來。非洲的土著直到現在,在他們的盾上畫着蛇的圖形,相信它有特殊的魔力。我國台灣省的少數民族派花族在刀鞘上、食具上都刻上蛇的花紋,他們對一種叫做“龜殼花蛇”的毒蛇極其崇敬,不敢殺害,在房子裡另辟小室給它居住,小室内外的裝飾及用具都雕刻了蛇樣花紋。北美愛斯基摩人有在身上黥刻蛇行斑紋的習慣。我國十二生肖中有蛇和其他一些動物,這也可能與圖騰崇拜有關。崇拜蛇圖騰的殘餘觀念,也通過各種各樣的故事反映出來。這一類故事很多,最早見于文字的,恐怕要算《聖經》創世紀中關于亞當、夏娃和蛇的故事了,這是公元前五世紀左右的記載。稍晚的是《伊索寓言》中農夫與凍僵的蛇的故事。我國宋代口頭傳述的《白蛇傳》,到了明代嘉慶年間被用文字記錄下來,流傳至今。此外,比較動人的還有北美印第安人中戰士變蛇的故事,蛇創造島嶼的故事;在西班牙有蛇精的故事;在俄羅斯有巨蛇波洛茲的故事;我國苗族中有蛇郎和阿宜的故事,等等。都反映了人類與蛇的密切關系,和蛇圖騰崇拜的深刻影響。

漢字蛇的本義,指一種會擺尾遊行的蟲類。組合的詞貶義為多:蛇豕,比喻貪婪殘暴的人;蛇虺,喻指陰險毒辣的人;蛇入鼠出,比喻行動隐秘;蛇行鼠步,形容膽小謹慎;蛇盤鬼附,比喻互相勾結;蛇蟠蚓結,比喻互相勾結;蛇心佛口,喻指假冒僞善、内心狠毒而表面和善;蛇口蜂針,比喻一個人心腸極其惡毒;蛇鼠橫行,喻惡人得勢,胡作非為;撥草尋蛇,比喻招惹惡人,自找麻煩;春蚓秋蛇,比喻字寫得不好;封豕長蛇,比喻貪暴者、侵略者;虎頭蛇尾,喻有始無終……漢字是中華民族精神思想的展現,可見對蛇整體上骨子裡是持否定态度的,與龍這個虛幻的動物不同,喜惡隐藏在人的潛意識中。

從動物種類講,蛇屬于爬行綱蛇目。又有蛇、虺、螣、蚺、蜧、蝓、長蟲等别稱,根據品種也會有蝮、蚺、蟒、蝰等近義稱呼,屬于有鱗目。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正如所有爬行類一樣,蛇類全身布滿鱗片,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總共有3000多種蛇類。蛇身體細長,四肢退化,無可活動的眼睑,無耳孔,無前肢帶,身體表面覆寫有鱗。蛇類是變溫動物,體溫低于人類,又被稱為冷血動物,當環境溫度低于15℃時,蛇會進入冬眠狀态。蛇部分有毒,沒毒的蛇的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膽是珍貴藥品,但有的蛇也是保護動物。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或直線行走,或蜿蜒曲折而前行,這是蛇的結構所決定的。蛇全身分頭、軀幹及尾三部分。頭與軀幹之間為頸部,界限不很明顯,軀幹與尾部以洩殖肛孔為界。蛇的内部結構分為:皮膚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洩殖系統、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染色體等十大部分。蛇之是以能爬行,是由于它的特殊的運動方式:一種是蜿蜒運動,所有的蛇都能以這種方式向前爬行。第二種是履帶式運動,蛇沒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後自由移動,肋骨與腹鱗之間有肋皮肌相連。可直線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樣。第三種方式是伸縮運動,蛇身前部擡起,盡力前伸,接觸到支援的物體時,蛇身後部即跟着縮向前去,這樣交替伸縮,就能不斷的向前爬行。蛇是有聽覺的,隻不過它們的聽覺器官一一也就是耳朵的結構十分簡單,隻有内耳,沒有外耳及鼓膜結構,是以聽覺是十分遲鈍的。

蛇是不會主動對人進攻的,除非你讓它感到不安。有毒蛇固然可怕,但隻要注意提防,也并不那麼危險。蛇類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蛇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被鱗,頭顱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蛇類喜居蔭蔽、潮濕、人迹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枯木樹洞和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梗土牆,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他們栖居、出沒、繁衍的場所,也有的蛇栖居水中。蛇的消化系統非常厲害,有的在吞的同時就開始消化,還會把骨頭吐出來的。蛇的消化還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來摩擦。毒蛇的毒液實際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能力較強,溶解了被咬動物的身體,是以表現出“毒性”,人的膽汁也屬這種消化液。但更多是神經毒素和血液毒素等。蛇的食欲較強,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後吞食。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經過5~6天才能消化完畢,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後22~50小時。蛇的消化速度與外界溫度有關。蛇的牙齒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統如咽部,以及相應的肌肉系統都有很大的擴張和收縮能力。

目前世界上的蛇約有3000種,其中毒蛇有650多種。中國蛇類216種,毒蛇65種。蛇的個體差異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島的馬丁尼亞、巴貝多等島上的線蛇,是世界上最短的毒蛇,隻有9cm長,最長的蛇王也不過11.94cm。最大的毒蛇是眼鏡王蛇,最長達6m。分布在東南亞、印尼和菲律賓一帶的蟒蛇,一般超過5m,最長的可達7m左右。而南美洲的水蟒則更大,體重100多公斤。世界上最毒的蛇為内陸太攀蛇,無論運動速度,毒液毒性還是攻擊力,都位居榜首,是不折不扣的毒蛇王。1989年9月上旬,中國湖南宜章莽山地區出現“青龍”屬蝮亞科烙鐵頭屬,并将其命名為“莽山烙鐵頭蛇”,僅存幾千條,堪稱一代“國寶”。其實在我國還有很多比莽山鉻鐵頭還珍貴的蛇的。蛇非常聰明靈活,故《聖經》上有“溫馴如鴿子,靈巧如蛇”之說。其實蛇類記憶力根本不好,也不會有報仇這麼一種說法。古書上曾記有“隋侯見傷蛇而醫之、活之。蛇愈而去,銜夜光珠以報”的佳話,現實中也有蟒蛇救人、照料小孩等事件。早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就有耍蛇的職業。不同蛇類的壽命各不相同,主要與種類或生活條件有關。一般情況下,小型蛇類的壽命在2~5年左右,中型蛇類5~12年左右,大型蛇類10~20年,蟒蛇可活到30~40年,甚至更長。但蛇類在野生狀态下,由于栖居環境不穩定,食物有時候短缺,加之天敵和疾病的嚴重危害,其壽命不如人工養殖條件下的長,許多科學家實驗也都證明了這一點。蛇的天敵:哺乳動物:獾、鼬、浣熊、刺猬、獴等;鳥類:鷹、雕(特别是蛇雕)、鹫、犀鳥、鹳等;兩栖動物:大蟾蜍和牛蛙等;以其它蛇類為食的蛇:眼鏡王蛇等。蛇的最大的敵人是人類。

從全國各省區的情況來看,中國毒蛇分布狀況相差懸殊,北京、河南、河北和天津四省市各自僅有1種毒蛇;山西、黑龍江、青海和上海四省市也各自僅見2種。雲南、海南、台灣、廣西、廣東、福建六個省區毒蛇種類較多,均在22種及亞種以上,福建和台灣是我國毒蛇種類最多的兩個省份,各有30種及亞種。蛇全身是寶:蛇肉鮮美可口,營養豐富,為餐中佳肴;蛇膽、蛇肝、蛇皮、蛇毒、蛇油、蛇蛻,乃至蛇血、蛇腸雜等均可入藥治病;将蛇浸制藥酒,能治風濕性關節炎、神經痛等症;五步蛇還是治療頑固性搔癢和麻風的傳統要藥。蛇膽非常名貴,能祛風除濕,明目益肝。蝮蛇幹粉可治惡性惡性良性腫瘤、風濕症,若配以草藥,有延年益壽的奇功;蛇毒是稀世之寶,可制成鎮痛、抗病毒、抗凝血的良藥。蛇毒遠比黃金還貴,1g蛇毒價值數萬美元,是以我們要保護它。行軍時和營地裡要防蛇,一旦被咬要診斷和急救。做到平常居家或旅行,多帶些風油精,蛇怕之。也可自制簡單防蛇藥:将大蒜搗爛,雄黃碾成粉末,兩樣充分攪勻後,用紗布包住,紮成一個小球狀,以不出水為宜。将之挂在腰間,若要更保險,制作兩個球,分别綁在左右腳脖子上。這樣,無論走到哪裡,蛇族一概退避三舍。

蛇還是十二生肖之一,巳蛇。至于相屬命理,流年運勢等,筆者認為十二相屬沒有高低貴賤、兇善惡吉之分,都是一分為二,合二而一的,辯證的,迷信之沒任何意義。心純正善良,處處皆吉地,無相不吉祥。

地球生物鍊中,生态需要中,不能沒有蛇。

「今日作家」楊文禮 ‖ 蛇趣(散文)

作者簡介

楊文禮,陝西志丹人,長期從事教研行政工作。發表詩歌、小說、散文300餘篇,發表論文140篇,與人合作、參撰、參編的專著、教材以及論文集、詩集正式出版的有60餘部。是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散文學會會員,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專業委員會特聘研究員。

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衆号。今日作家微信公衆号id:jinriuzojia00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