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讴歌時代,哺育心靈
王忠生
如果現在有人問我什麼是文學?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文學即人學。它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會反映現實,表達作者情感,描繪人物心靈世界的藝術!
而要做一名合格的刻畫人物心靈世界的寫作者,卻需要我們用自己的生命去努力去争取去夜以繼日地奮鬥!這一時間是長久的是永恒的是亘古不變的是忠貞不渝的!
踏上文學之路,是漸進而漫長的過程。是要經曆由懵懂模糊到清晰明了的艱難坎坷曲折崎岖的過程!這是人生的不懈追求和夢想成真的結果!
小時候,對作家的羨慕可以說高山仰止。始終覺得作家是多麼神秘的職業!一次迷茫中的邂逅,讓我對作家産生由衷的敬佩。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我正念國小,鄉村來了一位深入農村體驗生活的專業作家董輔文,我說服爸媽,搬起行李到生産隊和董老師住在一鋪炕上,夜晚見他挑燈創作,白天他扛起鋤頭和農民一起下田鏟地,耳濡目染之下,對作家格外親切。對作家這一職業更加敬佩和敬仰。一天早晨,董老師拍着我腦袋說:“長大後,願意不願意搞寫作?”我說:“向老師學習。”後來,我真的長大了,再後來我看到了董老師體驗生活後創作的長篇小說《帶血的金達萊》和中篇小說《靜靜的團泊窪》。但是,我和董老師卻一直聯系不上。如今他已經是耄耋老人了。
高中未畢業,我就參軍入伍。踏進軍營,對我而言這是生命曆程的偉大轉折。在部隊我先後參加了漢語言文學自修大學的學習,院校舉辦的詩歌教育訓練班和新聞寫作教育訓練班,利用業餘時間閱讀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著。部隊火熱的生活,戰友的情誼和演繹的青春故事,激起了我創作靈感,《空軍報》發表了我的第一首詩《辛勤的機械師》、《黑龍江法制報》發表了我的紀實小說《女軍人現形記》、《中國青年報》發表了我的雜談《驚險片創作法》。同時,有多篇新聞通訊發表在軍地報刊。可以說,在部隊我讴歌了改革開放的新面貌,頌揚美好的新生活,用青春镌刻美麗的詩行,汗水在臉上幸福地流淌。那真是一段沒有矯情的歲月,那是一曲永遠唱不完的軍旅之歌!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轉業到地方後,我繼續利用業餘時間一邊讀書一邊寫作。2016年,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綜合文集《跨越時空的回聲》,該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初心雕龍”,包括時評新語、天網故事、時空記憶、品讀家鄉等欄目;下編“雲中漫筆”,包括人生起舞、歲月留痕、四海遊趣等欄目。這部書的作品涵蓋了我跨越兩個世紀、三十餘年的心路曆程,記錄了我們軍隊和地方從改革開放初期到騰飛中國夢這一時期的發展步伐,充分表達了我對人生的深刻思考與解讀,诠釋了社會、生命及生活的意義,贊美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景象、讴歌了人們心靈世界的美好向往,釋放了人生的正能量。新書發行後,受到全國各地讀者的贊譽和好評。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生命之河在不經意間已經流淌了半個多世紀,我堅持了幾十年的業餘讀書和寫作。近兩年先後發表了小說《惑》《喜來路》《白頭翁》《斷橋》以及散文詩《廣西組章》《關于生命的演繹》《與時光說》,散文《一條河的記憶》《與鄉村對話》《故鄉春色》《老會計的故事》等等,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關注!
悠悠歲月,書墨飄香。文學對我的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由于對文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讀書中寫作,在寫作中閱讀,通過與偉大作家作品的交流,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懂得了作家的曆史責任和義務,開闊了我的視野,豐富了精神内涵,提升了自己的品格和素質。是文學創作,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收獲了滿滿的幸福,充滿了人生的激情和力量,使我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永遠站在時代發展的制高點,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社會看待事物,用大海一樣的寬廣胸懷,解決生命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用真誠的心面對生活的千變萬化,勇敢面對現實,樹立責任擔當意識,以讴歌美好新時代為主題,以刻畫民族心靈世界為軸心,在文學之路上走得更加精彩、更加完美!
作者簡介:王忠生,曾用筆名王鐘聲、王首一、中心、雲中。吉林省德惠市人。青年時期曾在空軍一飛院三團服役。轉業後一直從事信訪工作。國家公務員,中共黨員。青年網簽約作家。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長春市作家協會會員、長春市朝陽區作家協會會員,德惠市作家協會會員。現在長春市委、市政府駐京信訪聯絡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