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個夏天,去看看蘇步青先生種出28斤“冬瓜大王”的地方

作者:上觀新聞

國順路650弄,玖園,複旦大學第九宿舍的雅稱。恬淡的名字,并不影響其在中國教育與科學曆史上振聾發聩,星光熠熠。

從翻譯《共産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的複旦老校長陳望道,到著名數學家蘇步青、陳建功及谷超豪、胡和生夫婦;從新中國遺傳科學的主要創始者談家桢,到曆史地理學科主要創始者譚其骧,經濟學家蔣學模、張薰華,“中國電光源之父”蔡祖泉等……都曾在此先後為鄰。2018年5月,玖園一期陳望道舊居修繕完成,以“信仰之源”為主題辟建為《共産黨宣言》展示館。

今天(7月3日),園内蘇步青舊居、談家桢(陳建功)舊居修繕一新,向社會開放參觀。至此,“玖園愛國主義教育建築群”正式落成。

科學大師的故事早已廣為流傳,而在這裡,在他們日常起居之地,更多小事點點滴滴,共同描摹一段段壯美人生。

3位科學家與兩棟小樓的故事,從這裡開始

“綠滋蘿屋最嬌娆,七月庭園似火燒;夾竹桃遮紅月季,雞冠花映美人蕉。”許多人會意外,這首詩竟是出自數學家蘇步青先生之手,而這番田園拾趣,便與玖園息息相關。

20世紀50年代初,随着全國高校大規模的院系調整,一批知名的教授齊聚複旦,其中就包括中國科學院學部常務委員(相當于現今院士)陳建功、蘇步青、談家桢。

1956年9月,經報請上海市委同意,由中央特批的兩棟教授别墅開始動工興建。這兩幢教授住宅建築面積皆為197平方米,空間形制相同。建築采用紅色平瓦坡式屋頂,黃色水泥拉毛外牆,木質門窗整齊有序地開設在房屋四面,房屋的前面設一座“人”字形坡式門洞,别具匠心。樓前建有一綠茵草坪,四周分别栽種水杉、桂花等樹木,綠樹成蔭,鳥語花香。

教授别墅建成後,65号成為陳建功先生的居所。陳建功是第一位在日本取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畢業後他謝絕導師挽留他在日本工作的美意,毅然回國,教授數學。他撰寫了《三角級數論》,對三角函數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并與蘇步青共稱“陳蘇學派”。在65号小樓裡,年過花甲的陳建功每天依然不知疲倦地從事着教學與科研工作,為國家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數學人才,推動了我國近現代數學事業的發展。

這個夏天,去看看蘇步青先生種出28斤“冬瓜大王”的地方

20世紀50年代,為使新中國的數學教育和數學研究水準能盡快提高、推陳出新,陳建功曾經對研究所學生教育提出“老母雞孵小鴨”的想法,即研究專業大方向一緻但細分不同的老師和學生可以結對帶教。他身體力行,帶領青年教師和研究所學生不斷開拓,探索前沿課題。

65号樓的第二位入住者,是國際著名遺傳學家、中科院院士、中國現代遺傳科學創始者之一談家桢先生。1940年代,他研究發現瓢蟲色斑異變的嵌鑲顯性現象,并在1946年發表論文《異色瓢蟲色斑遺傳中的嵌鑲顯性》,這些成果引起國際遺傳學界的巨大反響,被認為是對經典遺傳學發展的重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談家桢在複旦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建立了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組建了第一個生命科學學院。

這個夏天,去看看蘇步青先生種出28斤“冬瓜大王”的地方

對談家桢先生當年辦公室的複原。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先生入住了61号教授别墅,直到病逝前,在此居住近半個世紀。

蘇先生喜歡種花養草,自稱“卧牛山下舊耕農”,搬進61号後就在庭院内種上各種花草,還曾植爬牆草一根于牆隅,幾十年下來蔓遍全屋,郁郁蔥蔥,人稱之為“蘿屋”。蘇先生有好幾首詩寫蘿屋。開頭那四句,便出自其中一首《蘿屋七月》。

這個夏天,去看看蘇步青先生種出28斤“冬瓜大王”的地方
這個夏天,去看看蘇步青先生種出28斤“冬瓜大王”的地方

複原的蘇步青辦公室牆上,他的手書猶在:“如今報國心猶在,改革光輝照白頭”。

從窗戶往外看,與陳建功先生舊居之間的大草坪上,當年蘇步青親自開墾出一片小菜圃,種上南瓜、冬瓜、扁豆。有一年遇上大豐收,他抱着一個特大冬瓜跟友人學生“顯擺”,“這個大冬瓜,28斤哪!”

“鄉仗非所願,蝸居了我生? 看花須走馬,下海為捕鲸”

玖園舊居落成儀式,台下,一位年過七旬的白發老先生駐足觀看,複旦大學數學系教授華宣積,蘇步青先生的學生。當年,學業工作問候時長來此,蘇先生的家是他青年時熟悉的地方。在1972年到1975年間,他更是幾乎日日來到玖園,清晨5:30左右在門口迎候先生,接先生一同“上班”,下午5時左右,和先生一起“下班”回來,在園門外送别他。兩人每天“上班”的地方,不是複旦大學,而是需要橫穿上海的江南造船廠。

舊居展廳的一張照片,将他拉回到與先生共事的歲月。那兩張照片,是蘇步青在江南造船廠勞動時,與學生、勞工的合影。他将理論與實踐結合,用數學理論知識解決了船體放樣問題,幫助勞工們免于在烈日下艱苦的戶外操作,為國家解決了造船難題。此項科研成果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榮獲重大科技成果獎。

蘇步青先生牢記毛主席說的,“我們歡迎數學,社會主義需要數學”。數學要有應用,應用數學要面向國民經濟,要創造價值。這是他重要的數學價值觀。

這個夏天,去看看蘇步青先生種出28斤“冬瓜大王”的地方

寫有蘇步青、陳建功等教授的課程表原件。

“當時,雖然條件很困難,但是蘇先生依然感受到科技對生産的重要性、緊迫性,感受到理論與實際結合的重要性,從10月份起,我們和勞工一樣上班了。”他說。由此,江南造船廠多了一名71歲高齡的蘇教授,數學放樣小組為他們買好6元錢一張的公交月票,蘇先生也過上了擠車上班的生活。

“記得有一個雨天,我早晨5時15分到蘇先生家。就是這個門口,他已經起床準備出門,蘇師母幫他找到高統套鞋和長柄黑布傘,送他從二樓下來。”華宣積指着61小樓大門說。

他們沿着國順路,走到當時的國清路(現為國達路)車站,乘了3路有軌電車到虹口公園,再轉18路無軌電車到江南造船廠正門口。在門外廠的食堂吃一點饅頭稀飯,進門沿着一條與江邊平行的道路由東向西走15分鐘,才到數學放樣小組的辦公室。路的兩旁堆滿了鋼闆和鋼筋,兩旁排列着許多吊車,時時要小心它的懸臂鈎起重物轉動。路上又有許多鋼鐵垃圾和未拆除的鐵軌,再加上來來往往的卡車和自行車,對70多歲的長者來說,行路也是很困難的。每天從市區東北角到西南角,去時因為都是起點站,總有座位,傳回時就沒有座位。盡管這樣,近三年寒來暑往,蘇先生除了安排學校工作以外,幾乎沒有稍歇。他曾在詩裡這樣描述自己的心境,“行年七十二,挂擠大洋城。鄉仗非所願,蝸居了我生? 看花須走馬,下海為捕鲸(指去江南造船廠)。東望迢迢日,空誇腰腳輕。”

“當時,勞工師傅很尊敬蘇先生,專門為他安排午休的地方,即使項目結束,時隔20多年,蘇先生因病住進醫院,當時合作的幾位技術勞工師傅聽說後,找我帶領去看望他,”華宣積總記得,那段歲月裡,每次送蘇步青回到玖園,目送勞累一天的先生走進去,一身淡藍色中山裝,夾着個黑色的塑膠檔案包,背影挺直,走得極快,一會兒便消失在直路拐角處。

這張65年前數學大師出的複雜函數試卷,你做得出嗎?

這個夏天,去看看蘇步青先生種出28斤“冬瓜大王”的地方

這張1956年陳建功手寫的複雜函數試卷,來挑戰一下吧。

據了解,玖園現已向公衆開放,可預約參觀。由于兩座建築均屬上海市第五批優秀曆史建築,修繕必須盡可能還原建築原貌。根據曆史資料、實地勘察,兩座建築整體設計簡潔,帶有折中主義風格。拱形門廊為中西結合風格,樓梯欄杆扶手帶有中式裝飾元素,非對稱的雙坡“人”字形屋面獨具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經修繕,這些特征都被還原。為此,上海市曆史建築保護事務中心組織專家進行了兩輪評審,修繕工作秉持“修舊如舊”原則進行。

兩座舊居由校檔案館曆時8個月策劃設計布展,在數學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和大師家屬、學生、相關合作機關等多方支援下,收集到大量珍貴史料和展品。展品多為首次展出。

蘇先生後人先後捐贈了蘇老手稿、院士銘牌等47件,以及蘇步青星銅匾、國際命名公報、命名證書等5件。今天的儀式上,大師家屬又将一批珍貴的實物檔案捐贈給學校。蘇步青後人捐贈了蘇老寫給女兒的237封家書。談家桢後人捐贈了談老使用過的書籍、衣物等,特别是旅行箱,見證了談老多次赴美,為學校籌措科研經費,動員青年學者學成回國的場景。陳建功家屬捐贈了陳先生使用過的文具、書籍等,其中兩個書櫥陪伴着陳先生從複旦到杭州,如今,這兩個書櫥重又回到當初的小樓。

蘇步青舊居展陳以“數壇宗師 愛國敬業”為主題,以蘇步青的生命曆程為線索,分七個展廳展示,主要包括蘇步青的求學故事、學術成就、育人事迹、參政議政、業餘生活等各個方面,展現了蘇步青從一名鄉間放牛娃成長為一名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的102年精彩人生。

談家桢(陳建功)舊居展陳以“堅持真理 科學報國”為主題,采用主題展陳為主線、時間先後為輔線的形式展陳,展現談家桢的學術成就、學科貢獻等。

這個夏天,去看看蘇步青先生種出28斤“冬瓜大王”的地方

談家桢先生舊居裡,許多人都記得這個箱子、照片上這套西裝,當年,他便是這身打扮,帶着這隻箱子奔波各地,為國求才。

這個夏天,去看看蘇步青先生種出28斤“冬瓜大王”的地方

陳建功先生舊居的二樓辦公室裡,靠窗處擺一隻躺椅,工作累了在此稍做歇息是他的習慣。

陳建功展廳位于談家桢(陳建功)舊居二樓東側,主要以圖文版形式介紹陳建功生平事迹,包括生平簡介、學術成就、育人貢獻和愛國之心等。實物展品包括書櫥、老式電風扇、書籍、證書、課程表等。其中,還包括65年前陳先生出的一張包含4道大題的複雜函數試卷,不妨來看看,試試,在數字間,與大師完成穿越時空的交流。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彭德倩

來源:作者:彭德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