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州用立法破解“德州扒雞”成長中的“煩惱”

作者:閃電新聞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1日訊12月21日,德州市人大常委會召開新聞釋出會,向社會各界介紹德州市人大常委會2020年制定的《德州市扒雞保護與發展條例》。這是2020年繼《德州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條例》《德州市養犬管理條例》釋出會後召開的第二次新聞釋出會,這部條例也是德州市人大常委會今年立法計劃中4部審議類法規中的第三部。

德州用立法破解“德州扒雞”成長中的“煩惱”

扒雞發展至今已經有320多年曆史,是德州獨具魅力的城市名片。2014年“德州扒雞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300多年來,經過一代代扒雞傳人的傳承與創新,扒雞的制作加工工藝日臻完美,扒雞已逐漸由一種小吃,發展為名吃,又轉變成一種飲食理念和文化,德州扒雞不僅僅代表一種美食,還蘊涵着淳樸的民風民俗,展現着個性化的地域文化。但随着時代的發展,扒雞在傳統技藝傳承、知識産權保護、産業發展等方面面臨的問題日益顯現。

為破解難題,突破瓶頸,為扒雞産業發展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撐和供給。2019年德州市人大常委會将該項目納入立法計劃,經過德州市市場監管部門起草完成條例草案,市司法部門進行合法性審查。進入人大審議階段後,先後以座談會、論證會、網上公開等方式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建議,實地調研走訪扒雞生産企業,充分了解立法訴求。今年9月28日市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通過條例,11月27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予以準許。

德州用立法破解“德州扒雞”成長中的“煩惱”

條例明确扒雞定義。通過實地考察和與非遺傳承人、扒雞生産企業和小作坊經營者充分讨論,條例第二條定義了扒雞的概念,規定“本條例所稱扒雞是指始創并根植于德州,經過三百多年的傳承和發展,以雞為原料,以植物香辛料為主要輔料,通過洗理造型、蜂蜜(糖漿)塗噴、油炸上色和煮、煨、焖等傳統技藝制作,具有獨特地方風味和品質的整雞熟肉制品。”界定了扒雞産品的邊界,将扒雞與目前市場上采用非傳統工藝制作的雞熟肉制品進行了區分,從法律上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條例明確定護與發展原則。根據扒雞立法目的和初衷,緊密結合我市扒雞産業現狀,條例第三條明确扒雞保護與發展應當依法落實生産經營者責任,堅持政府扶持、行業促進、社會參與的原則,做到保護與發展并重、傳承與創新相結合。

條例明確定護重點。一是強化扒雞食品安全保護。食品安全既是民生問題,也關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條例第九條對從事扒雞生産作出詳細規定,從原料雞的來源到輔料的安全标準,從生産工藝流程、加工場所及環境到産品包裝和辨別進行了全過程規範,確定産品的原料安全、生産過程安全、出廠成品安全。同時根據《商标法》《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針對調研中發現的扒雞生産經營活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條例第十條明确九種禁止行為,從正反兩方面細化扒雞生産經營過程中應當遵守的相應規定,堅決維護人民群衆“舌尖上的安全”。結合工作實際,條例第十一條還将扒雞産品追溯體系以立法的形式予以固化,形成覆寫飼養、生産、銷售等環節,來源可查、去向可追、品質可控、責任可究的資訊追溯鍊。

二是厘清扒雞非遺職責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全社會的共同财富,需要明确不同保護主體的保護責任,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為此,條例第十三條分别規定市、縣兩級政府、文旅部門、扒雞制作技藝保護機關以及代表性傳承人在扒雞技藝保護中應履行的義務,有力推動扒雞制作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

三是做實扒雞文化保護。德州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飲食文化,醞釀産生了德州扒雞這一地方特色産品,已逐漸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扒雞文化。但随着時代發展以及工業化生産的沖擊,扒雞文化逐漸流失,為此條例第十二條對扒雞文化進行細化規範,要求市、有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扒雞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對涉及扒雞的傳統制作技藝、飲食文化、民風民俗、故事傳說等文化遺産進行搜集、研究和整理,并合理開發利用。同時鼓勵扒雞生産經營者或者其他組織設立扒雞文化展示場所,收藏展示扒雞曆史、技藝、傳承等相關實物、資料,宣傳弘揚扒雞文化。進而使扒雞真正成為服務經濟發展、濃縮地域精神、提升城市形象的代表。

四是做強扒雞品牌保護。在現代經濟中,樹立品牌意識、打造強勢品牌,是企業保持戰略領先性的關鍵。我市扒雞品牌衆多,既有德州扒雞集團有限公司依法注冊的“德州扒雞”,也有各具特色、滿足不同消費需求的永盛齋、倚品、鄉盛、韓記、李記、崔記等品牌。為此,依據《商标法》,條例第十四條規定“依法平等保護扒雞生産經營者知識産權。市、有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知識産權協同保護機制,健全知識産權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加大對知識産權的保護力度。相關部門應當引導扒雞生産企業增強品牌意識,加強品牌建設,依法注冊商标、域名和申請專利。”形成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品牌新格局。

德州用立法破解“德州扒雞”成長中的“煩惱”

條例明确發展方向。德州扒雞有三百多年的曆史,其價值在“老”,但出路卻在“新”,作為市場主體的扒雞生産企業,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在政府的引領和扶持下,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繼承與創新并舉,實作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

條例圍繞這一發展方向,結合扒雞産業實際,規定了一系列創新發展的路徑和措施。

一是發揮政府的引領推動作用。産業的發展既需要充分發揮市場這隻“無形的手”的決定性作用,同時還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發揮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的規劃引導、政策激勵群組織協調作用。

條例第十五條首先規定“市、有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扒雞産業發展實際,引導扒雞産業聚集,壯大産業規模,規劃建設扒雞産業園區,培育建設扒雞特色小鎮。”力求通過産業叢集發展達到提高生産效率、提升競争力的目的。

同時,條例第十六條明确規定市、有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具體措施,對扒雞生産經營者在技術改造、科技創新、電子商務、品牌建立、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援。在資金上,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适合扒雞生産經營者特點的金融産品和服務,滿足企業融資需求。

條例第十九條要求文旅部門要組織開發扒雞文化旅遊項目,鼓勵支援扒雞生産企業加強與文旅企業的合作,發展工業旅遊,壯大文化産業,增強扒雞文化影響力。

二是激發企業内生動力。為促進扒雞生産企業搶抓機遇,主動作為,加強管理,提質增效,條例第十七條規定,推動建立以扒雞生産經營者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機制,促進扒雞産業優化更新和高品質發展。同時,支援扒雞生産經營者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加快技術改造,運用先進适用技術,以提高産品品質和生産效率為核心,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使傳統産業煥發新的生機。針對目前我國正處在消費變革關鍵時期,條例還鼓勵扒雞生産經營者将傳統經營方式與現代服務手段相結合,鞏固發展連鎖經營、直營、加盟等營銷模式,加快發展電子商務,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以适應消費領域出現的提質擴容、方式創新、市場重塑等嶄新變化。

記者:張予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