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歡他的文章,就點選上面藍色字型,關注他吧。
友情提示:本文1370字,閱讀約需5分鐘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濰坊人,從小在老濰城的城裡(增福堂街)長大,對于家鄉濰坊,有一種說不出的自豪感。随着年齡增長,這種感覺愈來愈強烈,它在我心裡,難以排遣,唯有借着這些文字,以表達我這種we found love(濰坊的愛),時不時地心裡油然産生一種對老濰縣文化的熱愛,那些熱愛,不僅僅是曆史名人,還有那些令人垂涎三尺的老濰縣美食。
說起老濰縣美食,總是繞不開小吃三大寶:朝天鍋、和樂、肉火燒。在前面文章,對于它們的介紹已經很多了,這裡不再重複。在濰坊火燒界裡,其實除了肉火燒,還有那些面火燒,也不該被人們忘記。說到面火燒,你頭腦裡是不是立時閃現一大摞的火燒,排着隊向你跑來,它們的身影有瓤子火燒、扈家火燒、鄉火燒、砍火燒、簸萁火燒、面包火燒、杠子頭火燒……這其中名氣最大的莫過于杠子頭火燒了,我以前有個疑問,把杠子頭歸入火燒界,到底合适不,我始終覺得,杠子頭形狀與傳統的那種扁平的面火燒形狀相比,太不一樣了,我從小到大吃過的杠子頭,一直以為如下圖所示的模樣:
翻閱相關資料,在一本介紹老濰縣美食的書中,書中認為上圖所示的火燒并不是叫做杠子頭,而是叫鄉火燒, 書中關于鄉火燒的介紹如下圖所示。
我陷入了思考,那麼杠子頭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帶着疑問,繼續翻閱那本書,尋求答案。書中有大段文字詳細介紹了杠子頭火燒的顯著特征,就是帶着五個翅子。如下圖所示。
本文所有圖檔來自網絡或者書籍,版權歸原作者
無意侵權,如有介意,請聯系我,自行删除謝謝
—————end————
留言說說你認為的杠子頭,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關注濰坊五好青年
欣賞更多原創老濰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