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舌尖上的壽光——杠子頭

珍馐美味,萬家故事

幾部《舌尖上的中國》

刺激了我們的味蕾

炮制出愛與暖意

在壽光

同樣有道道美食

讓吃貨們夜不能寐

今天,我們要品味的這道壽光美食是

gang

zi

tou

舌尖上的壽光——杠子頭
舌尖上的壽光——杠子頭
舌尖上的壽光——杠子頭

常備風塵挂遠鞍,

兩分火色一分圓。

七分硬氣實心裡,

看把南牆撞北山。

詩人郭順敏寫出了一個“剛把硬”的火燒四五百年的曆史。這首五言絕句,說的就是壽光著名特色面食小吃——杠子頭。

舌尖上的壽光——杠子頭

杠子頭又叫簽子馍,俗稱小山東鍋餅。是一種起源于山東省壽光市王高地區的特色傳統面食。

這是一種白面火燒,尺寸比巴掌稍大,外面都有一層金黃色的脆皮,金黃色堅硬的面皮下,卻藏着柔軟的“内心”,散發着誘人的面香。

因做杠子頭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杠翻壓,故得其名。最大的特色就是硬、香。不喜歡的人怕咯掉牙,一口沒咬下來就不吃了;喜歡的人,愛之瘋狂,越嚼越香。

舌尖上的壽光——杠子頭

壽光市王高地區制作杠子頭火燒,已有好幾百年的曆史了。

東漢人趙歧流落北海(即今壽光地區)以賣餅為生。這是文字記載以來較早經營燒餅(也就是今天的硬面火燒)的例子。可見那時山東的燒餅已經作為商品流通于社會。

清代民國時期筵宴廣用此面食,民國年間,王高村面食師傅王鳳民曾于濟南府開設飯店制作簽子馍,食客旅人贊不絕口,壽光境内亦有"王高馍馍,衙前餅"的頌語,近代地方戲中濰縣小販亦有"壽光走一走,捎倆杠子頭"的唱詞,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舌尖上的壽光——杠子頭

正宗的杠子頭火燒和面時用水很少,有資料記載,1斤面,3兩水。面多水少,面團特硬,用手揉很費勁,是以,加工這種火燒的作坊就在牆上掏個洞,然後将胳膊粗的杠子一頭插進牆洞,一頭用手摁住,利用杠杆原理在案闆上揉面。

舌尖上的壽光——杠子頭

傳統的杠子多用棗木杠,胳膊粗細,數尺長短。之是以選用棗木,是因其筋道大,不易折。杠子頭揉面絕對是個力氣活,據老人們回憶,作坊一般由兩個壯漢輪流上陣,方能應付局面。

舌尖上的壽光——杠子頭

因為面硬用火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現吃,又便于攜帶,适合旅途食用。

古時,用麻繩串成串,挂在鞍邊、車旁,食之友善。如今,在壽光及其周邊地區的集市街頭都能買到這種食物,與傳統杠子頭火燒相比質地要軟一些,少了柴火烘烤的香味,但是改良後的杠子頭火燒也更符合現代人的口味。

舌尖上的壽光——杠子頭

在北方地區,特别在東三省,濰坊的杠子頭非常出名。人們出遠門、下關東,途中就帶着杠子頭食用;有的專門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今天的杠子頭仍然是一種熱銷的大衆化食品。

舌尖上的壽光——杠子頭
舌尖上的壽光——杠子頭

如今的杠子頭,

已遠遠超出它的實際内涵

形成了一種地域文化符号

代表了壽光人特有的價值取向

展現了濰坊人、山東人的性格

直來直去、敢作敢為、不怕困難

……

統統稱之為“杠子頭”精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