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志》和陳壽有毛病?王安石和歐陽修都想重修一次?

作者:太史叨叨令

#三國#了解三國曆史,更多的人來自《三國演義》,但那畢竟是小說。要說正史,還是要看陳壽的《三國志》。

《三國志》和陳壽有毛病?王安石和歐陽修都想重修一次?

有關陳壽其人,一直有争議。此人是川中才子,巴西郡安漢縣(即今四川省南充市)人,從小就愛學習,後來師從同郡學者谯周——就是在魏軍攻到成都時主降的那一位。以往不太了解他,現在認為川人主降也無可厚非,管他是誰家的皇帝,蜀中的生靈别再遭戰争塗炭就行。老師是鐵杆主降派,弟子陳壽當然跟着降了,在大魏朝他的官當得不怎麼樣,還多次被貶,活了六十五歲。

《三國志》和陳壽有毛病?王安石和歐陽修都想重修一次?

陳壽如果不是寫了《三國志》,估計也是曆史大浪中的一片浮沫,根本留不下什麼痕迹。但他用了十年的時間,寫下了這部紀傳體斷代史,時間自漢末至晉初,記述了中國由統一走向分裂再走向統一的百年變遷。《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被後世并稱為“前四史”。

近來在《史通》當中讀到了這樣的内容,雖然作者劉知幾似乎漫不經心,但看得出對《三國志》頗有微詞,其文如下:

“當宣、景開基之始,曹馬構紛之際,或列營渭曲,見屈武侯,或發仗雲台,取傷成濟,陳壽、王隐杜口而無言……”
《三國志》和陳壽有毛病?王安石和歐陽修都想重修一次?

大意就是說當司馬懿和他兒子司馬師有了大膽的想法,開始搞那些陰謀的事兒、曹氏和司馬氏因為争權而結怨紛争的事兒、或者是司馬懿在渭曲被諸葛武侯淩辱的事兒、或者是曹髦把铠甲和兵器發給士兵,然後沖下淩雲台與司馬昭一決生死反被成濟所殺的事兒,陳壽的《三國志》和王隐的《晉書》都視而不見,閉口不言……

《三國志》和陳壽有毛病?王安石和歐陽修都想重修一次?

不敢說真話,重大史實選擇性忽略,這種幹法在寫史的人當中并不少見,隻是膽小怕死罷了,怎麼可能每朝都有那麼膽兒肥不要命的史官如董狐者呢?但是陳壽被後人看不起,倒不是說他的《三國志》寫得有多不堪,而是他的行節有虧。

《晉書·陳壽傳》記載:

“丁儀、丁廙有盛名于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
《三國志》和陳壽有毛病?王安石和歐陽修都想重修一次?

這可是正史裡的記載,陳壽公然索賄,意思是隻要給我奉上“千斛米”來,就可以為丁儀等人寫個好傳,結果人家二丁的兒子不買賬,他就果然不給立傳了。這簡直有點拿手裡的筆做生意的意思,拿曆史開涮,文人無良,莫此為甚。

不僅如此,他陳壽一個降官,竟然對諸葛亮父子也沒“作佳傳”,原因在《晉書》裡也有交代:

“壽父為馬谡參軍,谡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将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
《三國志》和陳壽有毛病?王安石和歐陽修都想重修一次?

陳壽父親是蜀國的官員,曾做過馬谡的參軍(相當于參謀長),馬谡失了街亭被諸葛亮含淚殺了,陳壽父親也得受罰,被剃了個大光頭或陰陽頭,再加上諸葛瞻又看不上陳壽,是以陳壽在寫《三國志》時屁股坐歪了,嘴也歪了,說軍事謀略并非諸葛亮所長,又無臨敵應變之才;還說諸葛瞻隻是工于書法,名過其實。可惜的是,諸葛父子都死于社稷,而你陳壽一個投降派哪有資格貶損别人?是以後人就輕視陳壽的人品了。

《三國志》和陳壽有毛病?王安石和歐陽修都想重修一次?

房玄齡像

《晉書·陳壽傳》是唐朝房玄齡等人撰寫的,我相信房玄齡的品行和為人。他還記錄了這樣一件事:陳壽父親去世,他在守喪期間,因為生病而讓婢女伺候自己服藥,結果被來客看見,鄉黨是以對他頗多議論指責。

綜上所述,作為一個史學家,每寫一個字都是要入汗青史冊的,陳壽不能把自己心裡的那些肮髒東西摘幹淨,口眼歪斜,自然不能服衆。

《三國志》和陳壽有毛病?王安石和歐陽修都想重修一次?

可能就是因為這種種原因吧,王安石就很看不上陳壽了,不僅是對他的人品,對他的作品也不看好。這在宋代王铚的《默記》中有記載——蘇東坡曾經對劉壯輿說:

“轼元豐中過金陵,見介甫論《三國志》曰:‘裴松之之該(赅)洽,實出陳壽上,不能别成書而但注《三國志》,此是以□陳壽下也,蓋好事多在注中。’”

王安石認為,給《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其實很博學,水準在陳壽之上,沒有專門著一本史書而隻給陳壽作注(記載中缺了一個字,筆者分析這裡的“□”可能是“屈”或“居”),意謂裴松之屈居陳壽之下實在可惜,其實他的注中有很多的好東西呀!

《三國志》和陳壽有毛病?王安石和歐陽修都想重修一次?

“安石有意重修,今老矣,非子瞻,他人下手不得矣。”王安石本想親自重修三國史,可惜他老了,他覺得在當時的宋朝文壇上,除了蘇東坡,别人都下不了手。

蘇東坡也沒敢接這活,他很有自知之明,說自己“于讨論非所工”,意思就是寫寫散文詩歌之類天馬行空的文字我恐怕還湊合,寫議論文不是老蘇所長呐。

《三國志》和陳壽有毛病?王安石和歐陽修都想重修一次?

這事王安石還真上心了,可見他确實對《三國志》和陳壽很不滿意,蘇轼不接活兒,他還找過别人。在宋唐庚的《三國雜事》裡有如下記載:

“往時歐陽文忠公作《五代史》,王荊公曰:‘五代之事,無足采者。此何足煩公。三國可喜事甚多,悉為陳壽所壞,可更為之。’文忠公然其言,更不暇作也,惜哉!”
《三國志》和陳壽有毛病?王安石和歐陽修都想重修一次?

歐陽修當時正修撰《五代史》呢,王安石說,《五代史》沒什麼勁兒,有啥寫頭?三國時候的精彩事兒那麼多,可惜都讓陳壽給糟蹋了,你應該重修一下。歐陽修也很同意王安石的觀點,可惜人生苦短,他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了。

個人認為,總體而論,曆經十年打磨,陳壽撰寫的《三國志》還是很耐讀的,如果要打分,至少也在八十分以上。

《三國志》和陳壽有毛病?王安石和歐陽修都想重修一次?

作為一個史家,陳壽因為一些個人原因,有時候言不由衷,總之是受限于他的膽識和格局。人非完人,孰能無過?即使是太史公著《史記》,有時候也受個人的情緒和好惡影響,是以,增補或是可以的,但重修未必能超越。

至于裴松之為什麼沒有重修三國史,筆者在他的《上三國志注表》找到了他對《三國志》的看法:

“壽書铨叙可觀,事多審正。誠遊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三國志》和陳壽有毛病?王安石和歐陽修都想重修一次?

依此來看,裴松之還是高度認可陳壽的,認為《三國志》比較全面,比較客觀,也好讀,算是一部“嘉史”。後世的劉勰、房玄齡還有蘇洵等人對于《三國志》,也還都是點贊的。

畢竟史料絕大部分出自于陳壽,這是他的首功,即使裴松之的注也很豐富,到了宋朝王、蘇和歐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六七百年,能拿到的都是二手甚至是三手的資料,縱然是妙筆生花,估計也是出力不讨好。

《三國志》和陳壽有毛病?王安石和歐陽修都想重修一次?

以蘇轼的聰明應該是想到了這一點,是以找個借口推掉了,而王安石偏不服,這恐怕也是别人稱他為“拗相公”的原因。但回頭再想,“拗相公”也有他的可愛可敬之處,他有修篡《三國志》的自信,放到現在,即使發現陳壽謬誤百出,估計也沒人有重修的勇氣和能力了。

參考書籍:《史通》《晉書》《默記》《三國雜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