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雞仔餅是廣東廣州地區漢族傳統餅類名小吃,原名“小鳳餅”,清代鹹豐年間廣州西關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鳳的女工所創制。
雞仔餅是廣東四大名餅之一。僅是外形,就讓人一見鐘情:嬌小的身段,橢圓形略似美女的鵝蛋臉,在幾乎清一色正圓形的餅餌群體中顯出另類美。皮薄餡少的,吃起來比較脆;皮厚餡豐的,酷似國畫大師齊白石老人筆下正在俯首覓食的小雞,外脆内軟,很有嚼頭。咬一口,隻聽“咯咯”作響,濃香像一股決堤的洪水奔湧而出,再咬幾口,恍若引爆了一個香料庫,複合香氣從餡裡迸射四濺,濃得化不開,直至進入了深度咀嚼階段,才逐漸分辨出蒜茸的辛香、南乳的鮮香、芝麻的油香、肥肉的甘香……雞仔餅的最大特點是耐人尋味。它有深度,越嚼味越好,吃完後隐藏在牙縫裡、舌底下、嘴角邊的美味餘香仍在不斷輻射,久久萦繞;它也有廣度,主食與副食、葷食與素食,主料、輔料、佐料、調料集于一身,融于一爐,《水浒》的“五味瓶”之喻用于雞仔餅,顯得單調乏味,雞仔餅不啻是一桌微縮的盛宴!是以,它宜佐茶、佐酒甚至佐膳,這樣的多面手,在餅餌一族中堪稱出類拔萃,令人青睐有加。
曆史文化
1、小鳳是伍紫垣的婢女,是順德人。據說在清朝鹹豐五年(1855年)初秋某日,主人伍紫垣接待外地客人,碰巧主廚不在,便吩咐小鳳做一款廣東點心給客人食用,而家裡一時亦無準備煮食材料,便到成珠樓把常年儲存的惠州梅菜連同五仁餅餡(當時正直月餅季節)搓爛,加上用糖腌過的肥豬肉,再加上精鹽、香料等拌和,用餅皮包裹,捏成丸形,稍為壓扁,放入爐用慢火烤烘至脆,取出待客。客人品嘗後深覺甘、香、酥、甜、鹹兼有,鹹中帶甜,味道獨特因而大加贊賞并問此餅何名。由于此餅是小鳳巧制,主人便随口說是“小鳳餅”。
2、某一天,主人伍紫垣接待一位外地來的客人,碰巧點心師傅不在。小鳳就把平時私底下儲藏起來以備充饑的餅幹拿出來招待客人,不料客人吃後大加贊賞,過後還來信稱道。其實,小鳳那時隻不過是把平日宴客剩下的菜肴收集起來,加些梅菜壓成餅塊,再請點心師傅代為烘幹而已。想不到這種餅居然入口松化,十分可口。這個意外的發現啟發了伍紫垣,于是他指令點心師傅如法炮制,并将此餅取名為“小鳳餅”。
3、“小鳳餅”被認為是梁氏的祖傳,而“小鳳”一名來自于其酷似小雞的外形。在後來成珠樓将“小雞”注冊為“小鳳餅”的商标時,其意在附和将“雞”雅稱作“鳳”的民間習俗。
小鳳餅成為名餅是在半個世紀之後。成珠茶樓當時因中秋月餅滞銷,制餅師傅突然想到把制月餅的原料按小鳳餅的方法制作。雞仔餅用料不下十種,糖的重量占了三成,加上少量精鹽、胡椒粉和五香粉,又摻和冰肉(肥豬肉)和榄仁,使餅身脆化,鹹中帶甜,可茶可酒,受到顧客的一緻好評。就這樣,新品種的“成珠小鳳餅”誕生了。
那些寂寞,談一談在廣州生活,一個人,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孤獨
轉存給廣州擠公交的美女們,公車小偷頻繁作案區域提醒!
文藝咖必看——廣州,這段鐵軌借着時間的往回奔跑,充滿懷舊文藝
在廣州,學粵語其實可以這樣學,猴賽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