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廣式點心體系最早可追溯至17世紀的明朝晚期,如今廣州市面上,已有許多富麗堂皇的大型“茶樓”,專業經營早、午、晚三種“茶市”生意,而價格更為平實親民的“二厘館”則遍布大街小巷。
飲一盅香茶,擺三五件精美點心,一人獨酌或幾人對坐,享受一上午的閑暇,成為無數廣州人舒适的生活方式
廣式茶點以精緻、花樣、小巧、清新聞名于世,可謂是國内點心類中之冠。

廣州人喜歡飲早茶、下午茶和夜茶,除品茶外,還吃點心。廣式點心以嶺南小吃為基礎,廣泛吸取北方各地、包括六大古都的宮廷面點和西式糕餅技藝發展而成。品種過千,為全國點心種類中之冠。其特點是用料精博,品種繁多,制作精細,鹹甜兼備。
雞仔餅,雞仔餅是廣東四大名餅之一
圖檔來自網絡
餅食類中有著名的雞仔餅,雞仔餅是廣東四大名餅之一,原名“小鳳餅”,由清代鹹豐年間廣州西關富家伍紫垣的一名叫小鳳的女工所創制。
小鳳是伍紫垣的婢女,是順德人。據說在清朝鹹豐五年(1855年)初秋某日,主人伍紫垣接待外地客人,碰巧主廚不在,便吩咐小鳳做一款廣東點心給客人食用,而家裡一時又無準備食材,便到成珠樓把常年儲存的惠州梅菜連同五仁餅餡(當時正直月餅季節)搓爛,加上用糖腌過的肥豬肉,再加上精鹽、香料等拌和,用餅皮包裹,捏成丸形,稍為壓扁,放入爐用慢火烤烘至脆,取出待客。客人品嘗後深覺甘、香、酥、甜、鹹兼有,鹹中帶甜,味道獨特因而大加贊賞并問此餅何名。由于此餅是小鳳巧制,主人便随口說是“小鳳餅”。
半個世紀後,成名了,新名“雞仔餅”
當年,位于廣州南華中路的成珠茶樓因中秋月餅滞銷,制餅師傅急中生智,把制月餅的原料按小鳳餅的方法制作,并大膽地用搓爛的月餅和豬肉、菜心混合為餡料,再調以南乳、蒜茸、胡椒粉、五香粉和鹽,制作出甜中帶鹹、甘香酥脆的新品種“成珠小鳳餅”來,因其異味香脆而受到顧客青睐。小鳳餅形狀像雛雞,故又稱雞仔餅。其後,又進一步改進,務求精制巧作,并改進包裝,做成罐裝或盒裝,遠銷東南亞。
雞仔餅嬌小的身段,橢圓形略似美女的鵝蛋臉,在幾乎清一色正圓形的餅餌群體中顯出特别。皮薄餡少的,吃起來比較脆;皮厚餡豐的,酷似國畫大師齊白石老人筆下正在俯首覓食的小雞,外脆内軟,很有嚼頭。咬一口,隻聽“咯咯”作響,濃香奔湧而出,再咬幾口,恍若引爆了一個香料庫,複合香氣從餡裡迸射四濺,濃得化不開,直至進入了深度咀嚼階段,才逐漸分辨出蒜茸的辛香、南乳的鮮香、芝麻的油香、肥肉的甘香……
雞仔餅的最大特點是耐人尋味。雖其美味,每次勿要貪嘴,過多容易膩。
溫馨提示:曾有新聞報道 ,許多華人從中國探親回到居住國時,都會帶上中國特産食品。有人攜帶火鍋調料過美國海關時被沒收,海關給出的原因則是内有“雞粉”(味精,中國稱雞精),為動物制品,不能帶入境,必須全部沒收。哈哈,若你考慮雞仔餅,要做好準備過關時和從業人員解釋。